你好,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在托幼机构、学校等儿童密集的场所一旦有小朋友发病,就会容易爆发传染。因为人群对手足口病的病毒普遍容易感染,加上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所以无法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而这些病毒又可以通过唾液、泡疹液、粪便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一旦接触了被病毒污染过的手、毛巾、牙杯、食具、奶具等用品皆可引发感染。
3、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内的病毒所引起感染,还会通过饮食传播进行扩散,被污染的水、不卫生的食物、变质的食物、过期的食物都可使得细菌扩散,从而引起大量感染。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健康,不要喝冷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以免造成感染。
因此,在对手足口病进行预防的同时,最好能将该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行切断,这样才能够让宝宝远离病毒的侵害。在发现宝宝患上手足口病时,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求诊,生活中要注意照顾好患儿,由于发热、口腔疱疹等原因,患儿的胃口较差,建议准备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那么,家长、幼儿园、学校等如何有效防范感染?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陆林等专家提出应对之策。
陆林说,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
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专家强调,患儿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在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在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专家建议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对这些还满意吗?
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分为A型和b型两种,一般在夏秋季流行或散在,其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经血液、胎盘传给胎儿。病毒开始在肠道和上呼吸道的内皮细胞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并通过血液传播。病毒的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肝脏、胰腺、肺、生殖器官、骨骼肌、皮肤黏膜等。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为1至3天,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流涕、咳嗽、咽痛、发热和全身不适。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鼻咽、会厌、舌及软腭出现小疱疹,黏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有吞咽困难和食欲不振。皮疹可为疱疹、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及四肢背部,呈离心状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脚趾及背部多见,故称手足口三联病。柯萨奇病毒感染在儿童中很常见。除上述外,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和皮疹。
柯萨奇病毒能杀死癌细胞吗?柯萨奇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咳嗽、发热、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一次普通感冒后,一位英国膀胱癌患者惊讶地发现,他的癌症在医院治愈了。医生们非常惊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患者感染了柯萨奇病毒。他们把这种病毒和癌细胞放在一起做实验。一周后,专家发现这种病毒感染了癌细胞,导致癌细胞温度升高,从而刺激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直到癌细胞被消灭。
但我不是医学专家,不知道这个柯萨奇病毒杀死膀胱癌的故事是真是假。但从心底里,我希望癌症患者能够得救,与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享受家庭的幸福。听说本报报道的新闻一般都是作为娱乐新闻,但还是希望是真的。毕竟这是人类战胜癌症的一大步。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组16、4、5、7、9、10 型, B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三、流行病学
(一) 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二)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 . ↓↓↓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 EV71);埃可病毒(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概述】
柯萨奇病毒(Coxsachie virus)是一种肠病毒(enteroviruses)分为A和B两类,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
【病因】
一、病原体 柯萨奇病毒据其生物学特点分为两类:A类和B类。分属肠病毒类的埃克病毒(Echovirus)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现称“微细病毒(picoviruses)”。
二、流行病学 Dalldorf及Sickles(1948)首先于纽约柯萨奇(Coxsachie) 分离出病毒而得名。Melnick(1949)应用该病毒接种动物(小鼠)则引起运动失调、肢体软瘫。人类则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非麻痹性类脊髓灰质炎改变。
【临床表现】
一、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 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粘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据调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疱疹和皮疹的急性热病中,79%为柯萨克A型病毒所致。
皮疹可为疱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四肢背面,呈离心性分布,尤以面部、手指、足趾、背部皮疹多见,故称手、足、口三联症(hand-foot-mouth di-sease)。
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儿童多见,成人感染占21.7%(Robinson,1958)。临床表现除上述外,主要特点为急性发烧、皮疹。脑膜脑炎伴有Guillain-Barré综合征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Bell、 Grist,1968,1969)。
二、柯萨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征性传染性胸肋痛(epide-mic pleurodynia)即所谓Bornholm′s病。可合并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Ba-rré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炎。
【诊断说明】
1.病史、症状(疱疹性咽峡炎和传染性胸痛)、体征。
2.病毒分离培养,鼻咽部分泌物、大便、血液中培养出柯氏病毒。
3.血清学检查。应于发病时和2周作对比,若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滴度升高4倍可确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也有助于诊断。
【治疗说明】
对症治疗。
【预防说明】
加强预防、隔离,尤其是夏季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积极治疗医护人员隐匿性感染。第一孕季感染的孕妇应作系统检查,排除胎儿畸形。目前尚无有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