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相应的文章之后,大家发现他们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每天都会思考很多的东西,同时还想让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因为学历不够,所以在工作的时候,他们也格外的认真,甚至还会出现通宵加班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也会变得非常焦虑。
在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加优秀,他们也想成为优秀的程序员。可是看见了程序员描述了自己的工作状态之后,大家才发现原来他们也有特别大的工作压力。想要在公司里得到发展,大家就要比别人更努力。还有一些年轻人,通过熬夜加班的方式来获得领导的认可。可是到了某个年龄段之后,很多程序员也会遇到年龄上的焦虑。在睡觉之前他们也会考虑很多的事情,同时还会规划自己的职业。所以说他们的工作特别不容易,而且他们还要面对家庭的压力。
一旦遇到了失业的情况之后,很多人直接回到了起点。还有一些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因为学历的问题被公司拒绝。所以在工作的时候,他们不仅要提高自己写代码的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让他们觉得非常麻木。而且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们也要不断的跟领导周旋。所以说成年人的工作非常的辛苦,他们的活也不是特别开心。
对于程序员来说,想要拿到更高的工资,大家就要去学习一些更新的技术。因为互联网也在不断的更新,所以每个人的大脑也要不断的进步。这样的话才能够适应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大家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想要进入大厂,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很多人也在提高自己的学历,他们也想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样的话才能够让自己有足够的工作能力,去应对接下来的变化。
知乎发展起来有两个原因:
1.直接原因:Quora的兴起。
2.间接原因:联合创始人张亮的催动。
拓展资料:
知乎创始人亲述知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直接原因:Quora的兴起。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我发现有一个网站非常打动我,就是Quora。因为这个网站除了关注人以外,还能关注到知识和思考,能产生和沉淀好的内容。但Quora不支持中文,甚至连中文输入都不可以,这是驱使我去做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联合创始人张亮的催动。
2007年开始,张亮发起了一个互联网极客群体博客,这个网站非常有意思,首先是吸引到了科技界和媒体界的人群;其次是吸引了很多非媒体的人,大家都关注苹果公司的发展和产品,这样一群人产生了很多化学反应。所以当时我们想着如果人群扩大100倍、1000倍会怎样。
后来,我还在《IT经理世界》任职的时候,就发起了一个杂志社内部的群体博客N3,它的流量一个月以后就超过了杂志社网站的流量。
所以2010年8月8日,我从西藏回来,找张亮聊。他问我:如果我们可以去找一笔钱,你愿不愿意来做知乎这个产品。我说没有问题。第二天,张亮电话我:你想法没有变吧。张亮找到黄继新,然后找到了投资方。我们就准备了三件事。第一张纸:一下午编出来的商业计划;第二张纸:8个月的财务计划;第三张纸:怎么执行我们的计划。天使投资人并非科技领域的,但由于他当时刚成为新浪微博的重度用户,对科技和社交非常有兴趣,于是就投入了150万元天使资金。
在做知乎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可以参照的公司,这个和我第一次创业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次创业我做的是一个帮助中小电商提供搜索的产品。那时候要从企业端拿到钱是不可能。我做了一个产品想服务于用户,但我本身不是产品的用户,没有用户才能体会到的切肤之痛。但是做知乎时我自己就是用户,从用户的角度能感同身受。能从用户的本质和角度出发。
知乎--知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如何从知乎神贴找到创业机会
一、从0到0.1
之前的文章,我们讨论过找创业小思路的几个方法
1. 从搜索引擎出发
输入一个你感兴趣的或者热门关键词,层层搜索,抽丝剥茧,最终总能找到一个用户痛点以及对应的多个解决此痛点的产品。分析目前的产品,判断市场机会,再结合自身能力,挤进去分一杯羹。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通过在Google里面输入Ins这个关键词, 最终挖掘出一个每个月10万美元利润的细分市场,具体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见。
2. 从自身需求出发
自己就是典型的天使用户,最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是什么,需要什么功能,市场有什么服务。比如我的小密圈, 我就是典型的用户,我希望有人能够筛选出高质量的国内外生财领域的信息和资讯,分享案例与思路。寻而不得,我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干脆自己来弄一个服务于别人。微信搜一搜搜索“自身需求 创业"可以看到更多从自身需求出发而创业的案例。
3. 从大平台出发
围绕大的平台没注意到的需求或者不考虑的需求,比如新榜,以及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案例:通过知乎挖掘用户需求和创业思路。
二、从知乎挖掘需求
在小密圈分享过这个思路,有一些执行力强的同学行动了,各种原因导致效果一般。有同学让我完整的分享一下,从需求挖掘到产品设计到运营引流再到商业变现的一个思路,我答应来试试看。可能不完全对,甚至完全不对,仅是一家之言,希望各位读者独立思考判断。
知乎,国内最大的知识问答和分享社区。根据2017年1月知乎D轮融资时公布的数据,知乎已经有6500万注册用户,1850万日活用户。知乎里面也走出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今天案例中提到的寺主人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人聚集在哪里,需求就聚集在哪里。
如果一个大的内容平台没有提供官方的数据榜单,那么这种数据榜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数据会产生巨大价值。
搜索一番,没有找到知乎官方提供的数据榜单,但是找到这样一个帖子"知乎关注人数最高的1000个问题",虽然是一年前的数据, 但是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在爬了知乎700多万个问题后, 该作者统计出来了知乎收藏之最,关注之最等榜单。
我们找到用户关注人数最多的问题进入下一步。
三、完成用户探索
“哪些东西买了之后,会让人因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觉相见恨晚?”
写作时统计,此贴共有292959(29万+)位关注者,55427402(5500万+)次浏览,2802个回答。正常情况每天200~300的新增关注者,15000新增浏览。最近几天平均每天新增1500位关注者,新增22万次浏览,可谓天天10w+,堪称知乎第一神贴。
接下来我们要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完整的体验一个普通用户的浏览过程,深入的体会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用户痛点。
首先阅读标题,标题中“生活质量”、“幸福感提升”、“相见恨晚"几个词汇,让我有很强的点击阅读的欲望。
从上往下,依次阅读已有回答。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寺主人,女神进化论的作者。(发表此文时此答案排到了第三)
推荐的牙膏看起来不错,打开淘宝搜索 “ArmHammer”, 搜索结果第一页没有任何相关产品,展示的空气清洗剂和苏打粉产品。
调整搜索词为 “ArmHammer 牙膏”,仍然没有找到。
打开京东,搜索 “ArmHammer 牙膏”,有了,第一个就是该商品,简单看一下描述,加入购物车。
继续回到知乎往下看,寺主人推荐的这个一次性抹布看起来不错,之前不知道有这个产品,打开京东搜索“一次性抹布”,找到一个同款的,28元3卷,没问题,加入购物车。
淘宝上是不是这个比较便宜? 打开淘宝搜索“一次性抹布“,排名第一的商品,同样的款式,19.9元3卷,那就先在淘宝上加购物车吧。
至此, 20分钟过去, 看完第一帖。
再翻一下此回答的评论, 共401条评论,粗略统计了一下:56条评论求商品的购物链接,13条评论问产品型号,13条评论问使用效果,11条评论问商品价格。
如果你有时间,强烈建议你走一遍上面的流程,感受一下知乎读者波涛汹涌的购物需求和痛点。然后你会发现,用户需求是否真实,痛点是否够痛,已然不需要再继续论证。
四、定义用户痛点
多浏览几个该帖子的回答和评论,很容易可以总结出用户痛点,按照优先级排序,分别为
答主推荐的商品, 在哪里可以买到?
哪里购买价格最便宜?
答主推荐的商品的具体型号是什么?
使用的具体效果怎么样?
可能还有一些额外的场景衍生出来的需求:女朋友过生日,送什么礼物比较好?某商品一共有多少答主推荐过等。曹大和马化腾最近也提到了场景思维,场景切入的好,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用户黏性和价值。
上面的痛点,最终归纳为一个:在哪里买到答主推荐的'商品。围绕这个痛点,我们来尝试找解决方案。
五、定义解决方案
仔细研究这个知乎帖子,虽然401条评论中有56条评论在问商品的购物链接是什么,但事实上,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就可以找到大部分商品的购物链接。绝大多数人希望的是,有人直接告诉他/她,按这个链接买,就对了。
绝大多数痛点,都有多种形态的解决方案: 服务、内容、工具,而且几种形态一定会长期并存。 以“找到大V推荐商品的购物链接”为例, 解决方案可能有这么几种形态
服务:将购物链接直接发给需求者,知乎上回复或者微信上发。
内容:写一篇how-to的文章,详细讲解如何快速准确找到价格最优的正品。
工具:设计一个工具,可以让用户可以输入大V的用户名或者商品的名称,就可以立即获取到整理好的商品购物链接。
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要开发出一个产品。以我为例,我偏好通过工具建立一些壁垒,利用产品沉淀用户,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所以我可能会选择做一些工具。 但这不意味着工具是最好的方案,可能把用户都拉到一个微信群,大家在一起讨论反而是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不管怎么样, 核心是围绕这个痛点,设计出符合自身能力的解决方案,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最小可行化产品(MVP)推给痛点最强的那批用户—天使用户。
六、设计MVP
MVP,针对天使用户的最强痛点设计的的最小功能组合,即最小可行化产品。
仍然以我为例,我会如何设计这个产品?
首先,我会自己去整理100个商品的购物链接,完整的走100次流程,尽可能的将里面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梳理清晰。然后梳理一套规则,请一些大学生或者网络助理将剩下的所有商品整理完成。
2802个回答,如果50%属于有效回答,每个回答推荐5个商品,约7000件商品。 整理完毕后,我手上会有一张表,包含了7000件商品的名称、购买链接、推荐大V、具体回答的地址。
简单一点就直接就这些数据通过网页或者h5或者小程序呈现出来,复杂一点可以加一些额外功能。具体产品呈现形态上我们不展开讨论了,但产品上可能我会重点会突出这几个点
商品分别是由哪些大V推荐的,并且会附上原文回答的链接,将价值让给贡献优质回答的人。
商品都不会放任何的淘宝客等推荐链接,建立信任,短期不靠佣金赚钱。
在满足基本的需求,比如根据商品名称或者大V名称搜索购物链接的功能需求后,可能会根据用户反馈增加一些个性化的场景,比如输入自己的知乎ID,可以看到你关注的大V推荐了什么商品;女朋友或者男朋友过生日送什么礼物;给大v打标签, 比如程序员大V都推荐了什么商品等。
到此,基本一个满足最重要痛点的一个MVP产品产出。
七、冷启动
所谓冷启动,就是一个一个去拉人呗!
在这个具体的场景下,拉人要分批次。天使用户最能忍受一个丑陋的产品,如果在这个阶段就将很丑陋的、功能不全的产品推给大多数人,可能后面就骑虎难下了。
我将用户分为下面5个层次,第一波定义为天使用户
第一波用户:在评论留言询问购物链接的人,此群体估算约10000人左右。
第二波用户:每天新增关注此贴的200人,每个月约6000人左右。
第三波用户:此贴所有关注者,约29万人左右。
第四波用户:知乎所有购物推荐相关的贴子的关注者,估算约50万人左右。
第五波用户:知乎其他用户以及其他平台的用户。
如果是我, 我会怎么去冷启动和获得流量?
手动邀请天使用户来体验试用我们的产品,定一个邀请成功100人的目标。
如果上一步顺利的话,请程序员写一个爬虫, 监控接下来的日子,2800多个回答的所有评论里面提到“购物地址”、“购物链接”等字眼的用户,直接在帖子里面提供商品的购物买链接,不推广任何链接。 如有可能,尝试加上微信好友,沟通你正在做的事情, 取得他/她的信任和支持。 一段时间积累后,会积累一批信任你的用户。
再用爬虫,监控每日新增的关注的用户,在知乎规则的框架下,私下发信息给关注者,说明具体情况,邀请来试用服务。有了一批天使用户帮助打磨后, 产品会初步成型,可以尝试着扩大推广的用户量。
如果前三步走的比较顺利,我们不妨再发挥一下它的价值,将这三步写成一个有理有料有数据的故事,分享到知乎和公众号上,故事会是最好的吸铁石,我们借故事的力量,来进一步引爆产品。
那么讲故事的思路可行么?可行。举一个实例供大家围观,国外有一个很简单的、全站总页面不超过30个的站点,10beasts.com,就是这个讲故事营销的思路,每个月赚6万美元以上,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可以看出,讲故事营销比纯粹去推广的效果要好的多。
八、商业变现
导购流量离钱很近,变现的模式会非常多,前期甚至都不需要太考虑具体的变现形式。可以考虑参考什么值得买、一条、良仓、东家等好物推荐平台。
利润上,因为我没有电商经验,根据导购经验非常丰富的大黄同学提醒,一个精准的导购类用户平均每年大约能贡献50~100元的利润,如果能够覆盖到总用户群体(90万)1%左右的人群,每年的利润约为45万~90万,纯作参考。
不过一些可能可以拓展的点,我做了些思考,不太成熟,也分享给大家
如果能够吸引到一波流量,可以尝试邀请知乎答主来我的这个平台上更新商品链接,甚至答主可以放一些佣金链接,可以拿走推广的收益。
发展成为一个基于身份标签的导购推荐平台:与我相同标签的人在推荐和购买什么商品?
跨平台的购物搜索平台。
其他...
九、其他问题
1. 为什么觉得这个产品有机会?
痛点真实,用户群体聚集;
大V已经选好商品,免去了选品环节;
能力范围内有解决方案,并且整理出来的商品库在短期内会有一定壁垒;
足够差异化,足够细分;
最关键的信任问题,即为什么要买这个商品的问题,已经被大V解决掉;
不断增长的热帖关注量以及极强的可拓展性;
精准的购物流量,非常多元的变现模式。
2. 我为什么不自己做这个产品?
我没有精力;我不熟悉电商;我希望分享我自己都觉得好的思路给读者。
3. 按照这个思路去做是不是一定能做成?
相反,我认为只有很少的人会做成。绝大多数人会在遇到几个问题后,选择放弃。另外知乎大V和官方的态度、商品的更新上等还是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不过,不试一试,谁知道呢?
总而言之,一个思考不深的从0到0.1的找切入点的思路分享,抛砖引玉。
;
上周做了几次咨询,来访都是三十多岁的程序员,每个人对年龄都表露出深深的焦虑。这周一和知乎一个话题的策划者电话聊选题,选的也是35+的互联网人何去何从。这不由又唤起了我对年龄焦虑的思考,索性来谈谈大龄程序员的未来吧,献给所有找我做咨询的程序员们,也献给所有为年龄而焦虑的互联网人。
首先我会讲下年龄焦虑的本质,然后会谈谈大龄程序员的8种出路,最后会聊聊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
年龄焦虑的本质是竞争力不足
所有和我聊年龄的程序员,聊到最后,都会确认这个事实:所谓年龄焦虑,焦虑的根本不是年龄,而是竞争力相较于年轻人,逐年下降。
这才是年龄焦虑的本质——竞争力不足。
所以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那些厉害的人,从不为年龄而焦虑,因为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有选择工作的底气和自由。因为他们无论是相比同龄人,还是相比年轻几岁的后来者,竞争力都足够强悍。
所以年龄焦虑的根本解,是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
但说实话,这是一条很难的路,也是一条不归路,只有少数人才能真的走下来。我们这些大多数人,都做不到那样,我们只有一点点小才气和一点点小勤奋,兢兢业业也只能成为面目不清的群众演员。
所以,我们才需要了解未来到底有哪些出路,自己该走哪一条。
大龄程序员的8种出路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和观察总结,程序员未来的发展,有8种常见的出路。
2.1
成为高手或专家
在某个领域深耕,成为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手或专家,这是少数热衷技术的程序员的理想归宿。
按照德雷福斯模型,一个技术领域内,可能有12%~15%左右的人,可以达到这种程度。
成为高手或专家的典型表现是:
能够解决难题
能够解决复杂问题
身边的开发者遇到疑难杂症都会来咨询你
如果你做技术性工作很有感觉,也蛮有成就感,可以考虑这条修仙路。
2.2
走向管理岗位
成为管理者,是另一条常规的发展路径,也是很多人的目标。甚至有人会认为,如果到了35岁,还没有成为管理者,软件开发生涯基本就结束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管理者以人为杠杆,通过他人工作,能够实现更大的目标。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会有机会拿到更多的薪水、奖金、股票或期权,综合收入,大概率比同龄的技术人员要高。
有4种人,更容易成为管理者,你可以看看自己是哪种。
这条路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再次找工作时,(相对一般程序员来讲)机会较少,较难匹配。
这是因为,等级越低,人岗匹配的维度越少,越容易匹配。等级越高,人岗匹配的维度越多,越难匹配。
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一个从程序员走过来的管理者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2.3
稳定在一家公司成为团队骨干
一个研发团队中,除了专家和管理人员,往往还有几位骨干,技术能力虽然还未到专家水平但也比较突出,能很好的胜任工作,同时他们还能很好的理解业务,在做项目时,靠谱,让人放心。
这类人在团队中的占比,可能在15~20%左右,他们是中流砥柱,非常重要,只要公司这条船不沉,他们就可以继续前进。甚至公司这条船沉了,他们也可以换乘领域内的另一条船,继续做骨干。
做好这类人的关键点有三个:
持续学习
兼顾技术和业务
选择有竞争力,行驶平稳的好船
2.4
竞争力不足,反复被裁
有一少部分程序员,没有足够的成长意愿,或者没有精力在成长上持续投资,竞争力逐年下降,成为公司优化的首选对象,反复被各家公司优化,直到没人愿意接纳,被迫转行。
这个方向,其实是被动的选择,没有人主观上会愿意走上这条路。
2.5
利用竞争力差更换跑道
城市有大小之分,相比小城市,越大的城市节奏越快,人成长的速度越快,综合竞争力也越强。比如小M在北京竞争力一般,可能回到长沙,综合竞争力就显得很强,那他真回到长沙,就从大城市的小角色,变成了小城市的大角色,生活状态就可能发生很大改变。
公司有节奏快慢之分,在节奏快的公司,你竞争力一般,换到节奏慢的公司,可能你竞争力就很强。
公司还有行业之分,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工作,得到的锻炼往往比较扎实,那你换到发展平缓的行业,就可能竞争力爆表。
寻找特定的维度,利用竞争力差来更换跑道,也是年龄变大后的一种常见策略。
2.6
转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两到三次转行,程序员也不例外。
有人会选择和开发岗位相关的岗位,比如项目经理、测试、运维等作为转行的目标。有人会选择变身为服务开发者的角色,比如培训师、咨询师、敏捷教练等。还有人可能选择和软件开发毫无关联的方向,比如小学老师,比如心理咨询师。
转行很可能会损失收入,因为肉眼可见的未来,程序员依然是薪水很高的群体,所以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转行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做足心理准备,以免后悔。
2.7
自由职业
有一部分人,比如我,年龄越大,对自由的渴望越强烈,越不想受到公司规章制度的束缚,很可能就会走向自由职业。
程序员自由职业的方向很多:
接项目,这个还是要自己技术牛,同时要能链接到对的人,能有渠道接项目
做网络培训,比如做录播课,直播课,训练营
做企业内训,你某种技术很牛,可以给企业做内训,按天收费,一天5000+
做猎头,多认识一些技术人,多认识一些企业,两边对接
写书,可以每年写上一本书,卖上一万册左右,拿七八万版税,凑合够花
做自己的产品,比如做一个软件,网站什么的,可以卖广告卖Licence
做技术顾问,很牛的人可以的,专门帮人解决复杂问题
做敏捷教练,帮企业导入敏捷,或者做敏捷培训,做敏捷顾问
做技术自媒体,现在很多人做技术领域的公众号,靠发广告赚钱,也是一条路
做开源项目,然后靠定制或培训赚钱
我走的路,是写书+课程+咨询,已经算是离开了技术。关于我自由职业的经历,可以看这篇文章:“我自由职业这3年,在枷锁中享受自由”。
2.8
创业
创业也是不少程序员会选择的方向,比如左耳朵耗子,比如孙玄,都曾经是程序员,现在都在创业。
下面4类人不适合创业:
不愿(不敢)面向结果工作的
不愿(不敢)面对波动性的
不愿(不敢)面对不确定性的
坚持“先要后给”的
具体参看“这4类人去创业和自由职业会死得很惨”。
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
可能性很多,哪种更适合自己?
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以终为始,面向未来做决策。
也就是说,你先设想你想要的目标,想过的生活,想成为的样子,然后来倒推,自己现在该怎么去做。
有的人可能想不清楚未来会怎样,介绍一个小技巧——找榜样。通过榜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来明确自己想要的,然后你再来倒推。
第二个方法是贪婪算法,不管未来会怎样,总是基于现在,做出在当前看来是最好的选择。
比如现在你觉得自己要是在技术上多投入时间,可能快速提升技术水准,还可能拿到更高薪水,那就倾尽全力去钻研技术,先不管别的,干上两年再看。
比如在你现在的公司里,管理者有更大的权力和回报,这深深的吸引着你,那你就想尽办法去抢管理的坑,先抢到再说,不管别的。
所有的方法,都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你结合自己的情况,落地执行。
问题一:如何从互联网广告赚钱互联网知乎 互联网广告赚钱,要明白自己网站的实力在哪里,注册用户多少,每天活跃用户数,网站的内容,消费者的分类等等。
问题二:做互联网传播有哪些推广渠道知乎 目前,薇;vip【ss】=879电商网络推广渠道可以分为如下类型:数据库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广告、手机客户端、分销平台、搜索引擎营销、资源合作营销、分类信息等。模式总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那些推广渠道都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销售额。
一、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笔者八爪鱼本身是做站长起家,对于网络推广搜索引擎一块本身就较为有兴趣。目前网上的垃圾信息越来越充斥网络,如何最快最准确的找到目标网站,这是搜索引擎使用率越来越高的原因。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发展成为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成为web2.0时代最显著的标志,用户创造内容UGC社区也占据了互联网上绝大部分的民。因此笔者私以为,做好社会化营销,通过用户传递价值已成为电子商务网站传播的重要渠道。
三;论坛推广
论坛推广是一个大众的方法,很多人都在用,因此在使用此方法的时候不要用最普遍的方法去大量发广告,这样的意义不大,我们可以做一些资料和教程供别人参考,这样的效果无疑要好的很多
这以上都为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他的利弊,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推广工人员来说,都是利大于弊,但真正优秀的推广人员并不是需要把所有的推广渠道都做的很到位,而是把某一种推广方式做到淋漓尽致,这才是推广的最佳方式
问题三:互联网行业用什么招聘网站找工作 知乎 高级人才的话一般都是用猎头网站吧,个人感觉比较优质的网站有六度伯乐啊猎聘啊
问题四:被互联网大佬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知乎 楼主问题突出一个紧字。紧:用力,使密切合拢。纵观原题,楼主是想一种体验。故为:疼
问题五:如何成为一名顶级的互联网金融营销人才 知乎 一般来说,销售员的素质要求可以分为态度、技能、知识三个方面。
态度:销售员应该具备“五颗心”,即对客户的爱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细节的耐心、对胜利的信心、对企业的忠心。要为人正直、值得信赖。态度还包括团队合作精神、结果导向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态度、自我激励等。
团队合作精神。包括三点:对客户,永远关注客户的成功,愿意与客户分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找出客户组织中的关键人物并与之结为战略联盟;对内部,争取团队所有成员的一致,形成合力;对合作伙伴,与供货商和第三方合作伙伴一起为客户提供无缝的方案和服务,达到双赢。
结果导向意识。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紧迫感、危机意识,努力工作,实现有挑战性的结果。不达目的,决不放松。把握重点,不为次要的事情分心。
质量意识。明确定义对产品、服务、流程的质量期望值,及时响应客户的问询,跟踪到底,达到客户期望。根据客户反馈改进流程和服务。
技巧:主要包括四点:认知能力、人际关系、沟通技巧、计划与自我管理。
认知能力主要是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销售员要了解客户的业务及问题,了解客户在其市场中的竞争力,了解客户的客户,帮助客户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帮助客户分析问题及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人际关系又分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对外要建立、培养与客户的长久伙伴关系。象客户的合资企业一样为客户的客户创造价值,成为客户信任的顾问,利用公司资源帮客户的成功;对内要与各部门公开坦诚地沟通、互动。关心他人的利益, 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与不同背景和层次的人和睦相处。
沟通技巧是指有效传达信息的能力。能用让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技术和功能。用心聆听, 善用肢体语言。根据用户的不同调整说话的方式和内容。能写出专业的、有说服力的演讲稿或文件。
计划与自我管理。制定清楚完善的客户计划和业务计划,高效率地工作,说到做到。
问题六:除了it互联网金融意外,其他行业难道都只能拿很低的薪资吗 知乎 高收入的行业很多,例如传统的金融行业,基金公司职位、证券公司职位收入都很高;游戏行业,不过是运营商务还是推广,薪资也很高。
问题七:作为互联网精英平台,企业可以在知乎怎么玩 企业老总可以在知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像360那样跟企鹅打完官司,就立即在知乎以弱者的立场黑了企鹅一把,让企业占领道德最高点
问题八:互联网金融研究生待遇怎么样 知乎 每一行都有工资高的和工资低的,主要看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运用来决定待遇的好坏,并且互联网金融行业并不是一个职称,而是一大类行业称呼,这里面包含了很多职位,个职位的待遇都不同。不过技术类的整体待遇会更好一些,我朋友在泰合连城,他是技术类的待遇就挺好。了解不多,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九:知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知乎:源于一个程序员的跌撞创业
提到知乎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名员工,现任CEO的周源先生。这是因为知乎的诞生,全是因为周源心中的一个想法。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多年之前,那时的周源还是一名在南京念软件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和所有的同学一样,它顺利地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做超市软件开发的工作。然而,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周源做这份工作却并不尽兴。他渐渐发现,自己其实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产业和公司。有一年回老家过年,周源无事,在家附近的杂志摊前翻看一本IT杂志,他被深深的震动了。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投了简历,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来到杂志社。幸运的是,经过面试,杂志社答应把他留了下来,做一名实习记者。 这个记者一干就干了三年,当人们认为周源已经忘记自己本行的时候,他却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自己创业,做起了Meta 搜索。你要问这次创业的结果?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失败了。回想这次失败的经历,周源曾这样自嘲:“就是做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产品,自己不是用户,连用户的痛点、痒点和兴奋点都不知道。”
失败之后,周源痛定思痛,找到了在之前工作中就已熟识的创新工场的张亮和黄继新分析总结自己创业失败的过程,去反省自身的失误。终于,经历过痛苦的磨砺之后,他知道了该怎么去做,知道了该怎么去做好。他又再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去验证自己。
俗话说得好,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周源静静等待着时机,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还好,这个机会并没有让他等太久。其时,Quora 的风暴适时席卷到中国互联网,周源心中灵光乍现,曾经积压在他心底的灵感此时抖落尘埃,一个目标逐渐浮现,越发变得清晰具体。这就是周源一直念念不忘的答案,他想在中国做一个高质量的问答分享社区。
知乎:三个人,两年的沉淀
2010年7月,周源的空想变成他和张亮、黄继新反复讨论的话题。同年9月某日,正在吃饭的当口,周源突然再次灵光乍现,为这个答案想到了名字,他叫它“知乎”。到圣诞前夜,期间历时整整138天,周源想象中的那个“答案”最终拿捏成型,进入内测。
2011年1月26日,知乎正式上线。借助创新工场和团队的人际关系,呱呱坠地的知乎赢得了完全超出一个崭新的创新产品应得的关注和喝彩。
最开始,核心团队中的7个人分头邀请朋友加入试用,而他们首先邀请加入的200名用户中不乏互联网领域的各色大佬以及各样的专业领域大拿。这时,使用知乎的人们发现,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能得到事件当事人亲自回复,如李开复就曾回答自己为什么离开Google。一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行业故事,如《听说马化腾经常会直接回复普通员工的邮件,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封?》,也引得不少腾讯员工现身解答。
上线之初,知乎对注册用户采用的是“邀请+认证”制度。在周源的坚持下,知乎团队严格的审核环境保证了这个平台在初创阶段就拥有质量较高的用户群:严格筛选下来的用户,他们已经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对于这些专家用户,只要在回答中表现出认真、专业和对相关知识的负责态度,他们就能得到这个领域高权重用户的认可,成为新的高权重用户。这就是“认真你就赢了”的机制,它不管用户是什么背景,生而平等,而随着用户的认真和专业程度不断体现,权重可以差别很大。
在这一时期,知乎团队用两年的时间默默营造出了一种“小而美”的氛围。知乎的用户在知名度和专业程度皆有比较高的保证,因此用户在鼓励持续产生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对各色话题地讨论也保证了高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但“小而美”是一件相对容易做的事情,经过两年多积累,知乎已经在外界打拼出了甚高的知名度。同时,经过两年......
问题十:知乎:互联网创业最常见的失败原因有哪些? 创业失败基本上只有一个原因:拍脑袋创业,只要不是拍脑袋创业,必定成功!
拍脑袋创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是:
1 啥都不懂,想到餐饮就开餐馆,想到服装就卖衣服.....
2 只关注商机盲目找项目,其实再好的项目也有人做亏,更别说还有好多项目陷阱...
3 找到了商机和项目,却没有贯穿到自己的资源,早期或许能赚点钱,但随后其他人一跟进,立刻就艰难了,只有贯穿到自己的独有资源在撑着,才能在其他人跟进时占据主动...
其他的问题,基本都不是创业层面的问题了,比如成长期的问题,比如多元化的问题,比如在创业的问题...
欢迎大家来我们论坛看看交流....
曾经的创业热潮让很多大厂的程序猿加入到了创业大军,但往往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也是这样的一员,国内“C9联盟”大学毕业,然后去美国常春藤名校读了个Master,毕业后在一家世界前五的软件公司工作,后来裸辞回国在一家一线互联网公司做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在给个人简历添砖加瓦,不过随着一个加入创业团队的决定,就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经历,之后的5、6年时间经历了多个创业项目。一直埋头向前冲,最近停下脚步回顾了一下过往经历,想写点东西当作纪念,也算是给想要或正在创业的程序猿们一个案例供参考。
当时选择从大厂出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也并不算很盲目。首先,行业是当时很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其次核心团队成员来自金融、法律、互联网等不同领域,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且也有不错的工作经验和人脉的积累,最后种子轮的资金大概有700多万,股东也有银行系出身的大佬,看起来是一个值得搏一把的机会。
我与其中一个创始人曾是同事,被游说出来作为技术团队的leader,他负责产品,我负责研发,先简单介绍下核心人物(化名):
刘备:公司CEO,金融领域,做业务出身,对各种金融产品比较了解,在各大银行及政府部门都有不错人脉,熟悉生意场上的各种潜规则,有些匪气但并不是那种很有领导威严的风格。
关羽:公司CTO,我的前同事,互联网产品出身,专业能力很强,既聪明又踏实肯干,待人接物也不错,属于实干型,但一样也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内容相对专一,且没有金融领域经验。
张飞:公司法务总监,法律专业,本人也像法律法规一样严禁,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说话做事都很严谨,被朋友形容为任何跟黄赌毒沾边的东西都跟他不沾边,工作之外并不善言辞,但是为人很nice。
在被前同事关羽游说的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丰满的理想”,因为我是做大数据的,所以关羽跟我说出了他对技术和产品发展的规划,将来是一定要做金融大数据的,有很多场景可以做,技术上也会有很多挑战。但既然是“大数据”,首先就要有足够多的的数据,也就是业务要发展的足够好才会到这一步,这点我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接受邀请自然也不是因为这个愿景。
既然已经决定了大干一场,也就不瞻前顾后了,出来后就开始着手组建技术团队,那时候创业公司还是一片欣欣向荣,很多大厂的程序员也都愿意考虑创业公司的机会,所以首选就是从公司前同事下手,可惜一个都未能邀请成功,有一个曾经谈的比较深入,但最后去了一家拿到A轮的做餐饮供应链的B2B电商,之后复盘考虑主要可能有几个原因:
1. 金融领域本身水就比较深,对普通的程序员来说未实际接触过的话感觉有点心里没底;
2. 种子轮公司毕竟风险更高,而且使用到的技术也更初级一些,若没有成功,对技术积累来说有一个断档;
3. 与前同事共事时是平级,但出来后可能变成向你汇报,或许会有心理落差,之前谈得比较深入的同事是被他一个师兄叫走的;
4. 公司给出的offer还不足以让人放弃稳定的大公司工作加入到小团队中。
为了控制成本又不能找猎头,所以接下来就只能通过招聘平台了,拉钩、智联什么的,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组建了一个还算蛮有战斗力的团队,在外包+兼职+自己团队的组合之下,初版系统两个月左右就上线了,期间产品、技术、法务之间的磨合也越来越好,貌似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但系统上线之后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公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台上是否有足够多优质的理财产品,虽然前期已经准备了一些由股东支持的理财产品随时上线,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系统开发期间刘备也一直在洽谈合作事宜,时不时的带来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但结果证明没有最终签署合同的口头协议都是无效的,这就导致前期平台上产品匮乏。
产品匮乏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用户了,用户量少就更难去谈合作了,致使业务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商务谈判并不像技术开发一样可以评估工时,安排工期,一个合作谈成之前进展都是0,签合同之后才是100%,中间进度很难评估,而过多的打鸡血也会有副作用产生,慢慢的技术团队的成员就开始对公司不停跳票的业务发展有些担忧。这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接下来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和决策,每一个可能都不是决定性的,但累加到一起导致了公司最终的结局。
当业务停滞的时候,没有太多创业经验的团队开始有些发慌,尤其是账户里的资金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时开始了两个所谓“自救”的行为,一个是寻求新一轮的融资,一个是尝试一些新的产品或接一些快速赚钱的项目。前者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要尽快的补充资金,所以很容易陷入到一个2VC的状态,就是一味地迎合投资人的偏好和想法,迷失了自己最核心的价值和初衷,最终也没有拿到投资;后者无异于饮鸩止渴,盲目的去接一些无关的项目,导致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平台没有持续的迭代和优化,对用户就更没有吸引力了,而且找到的项目也很难cover技术团队的工资成本,变成了做一个赔一个。所以这两种方式只是勉强支撑团队而已。
而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更多平时被隐藏下去的问题,首先,刘备和关羽、张飞都是大学同学,作为CEO他对团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导和控制权,而关羽负责人数最多的技术团队,他们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公司整体战略和团队方向的不统一。其次,公司的早期股东是4个自然人为主,在公司一个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营收的时候,他们之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某一个股东跟刘备的关系最紧密,导致其他股东质疑公司的财务问题,最终导致股东不愿意再继续注资。最后,同样是因为自然人十大股东,就导致监督机制缺失,作为法务负责人的张飞,由于业务能力比较强,经常被股东委托解决一些私人事务,让他不胜其烦,成为了第一个离职的核心人员。
最终我们的公司也算是有个归宿,被一家金融机构给收购了,但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做的足够出色,而算是无奈把公司卖掉,回收点剩余价值吧。就这样第一段的创业经历就这样草草落幕,事后复盘总结,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经验吧:
1. 股东组成,早期可以接受个人股东,但不宜太多,占股要有权重等级,而且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个人股东占股比例接近,没有主导性,监督机制又不健全,很容易出现股东之间的猜忌和分歧,对初创公司是致命性的伤害;
2. 创始团队,团队成员能力互补、互相信任是基础,所以经常会有同学、同事一起出来创业,之前大家可能是朋友,或者感情比较亲密,但任何团队都要有领头人,要有灵魂人物,在有重大决策时能拍板的人,不能因为顾及对方感受而让决策层出现长时间的分歧;
3. 团队组成,根据公司或业务类型来合理配置团队,很多时候在资金还充裕的情况下会盲目的扩充技术团队,导致当业务没有起色的时候技术团队的开销成为了公司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只考虑技术开发,运营、市场、销售等等都要合理配置;
4. 成本控制,创业初期,为了吸引早期员工公司提供了很多福利,包括免费健身、周五团建、饭补车补等等,而且高新聘请各种大牛,一副大干一场的态势,最后发现业务还没什么起色时初期的融资就已经消耗大半,而且很多时候大牛们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5. 技术边界,所谓技术边界就是创业初期你的产品在技术上要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很多时候技术出身的leader容易陷入到追求技术完美的误区,觉得一个功能在技术上没达到理论上的完美就不上线,但永远都有做不完的需求,一个好的技术leader要清楚怎样的优先级最能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一个功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能满足当时客户的需求,人力资源就那些,要最大化的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