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
西汉:张骞、汉武帝时期大将李广利(征伐西域的大宛国)。
东汉:班超,甘英。
唐代的玄奘。
元代马可波罗。
蒙古的成吉思汗西征。
海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
(西汉)张骞、汉武帝时期大将李广利(征伐西域的大宛国)。
(东汉)班超,甘英。
(唐代)玄奘。
(元代)马可波罗。
(蒙古)成吉思汗西征 。
一、陆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人物:
1、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至公元前87年3月29日,社会经济上,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2、张骞,前164年至前114年,字子文,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3、玄奘,602至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
二、海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人物:
1、明成祖,1360年5月2日至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
2、郑和,1371至1433年,明朝太监。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3、鉴真,688至763年,日文又称鉴真,中国唐朝僧人,曾六次东渡,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
哪些著名人物与丝绸之路有关
(1)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 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2)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长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3)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从而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陆路文化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
(4)玄奘,629年玄奘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646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拓展资料: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的位置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
西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地理位置:西域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西汉初年,有“三十六国”:南缘有楼兰(鄯善,在罗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阗(今和田)、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北缘有姑师(后分前、后车师,在今吐鲁番)、尉犁、焉耆、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等,习称“北道诸国”。
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额和东西且弥等。它们面积不大,多数是沙漠绿洲,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人口不多,一般两三万人,最大的龟兹是八万人,小的只有一两千人。
生产: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除生产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产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饲草苜蓿。畜牧业有驴、马、骆驼。此外,还有玉石、铜、铁等矿产,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铜铁铸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国,虽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
各国国王以下设有官职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军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国设有幢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赋税诸国,取畜给焉”(注:《汉书·西域传上》:“赋税诸国,取富给焉。”,窃以为此处应为“富”,请核对。),对这些小国进行奴役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