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分别是萧何,韩信和张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三人是刘邦取得胜利的最大的依仗,先说萧何,虽说萧何在带兵打仗上不如后面这两位,但是他在管理大后方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无人能及,而且有的时候管理大后方比打仗更难。
再比如有萧何在的时候刘邦从来没有为粮草这个问题担心过,只要刘邦有需求萧何总会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变出他所需要的粮草,并且在建立汉朝以后,萧何作为丞相也为刘邦分担了很多事情,甚至不惜害死当时已经有了谋反迹象的韩信。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韩信,要知道韩信自打投靠刘邦以来,他给刘邦立下了很多的战马功劳,而且只要有韩信在就基本上没有他打不赢的战争。比如当时的刘邦给韩信留了2000人,命令他把齐国给攻打下来,然后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韩信的手中就变成了可能。
韩信利用自己的计谋,让着2000的人数发生了一个爆炸的增长,并且靠着这个人数的增长一举攻下了齐国,而且此次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增强了刘邦这边的实力,并且在之后的垓下之战也是韩信担任指挥官,把项羽逼到了一个绝境。
最后来说说张良,张良与刘邦而言就相当于那个最强的大脑,他总会在关键的时刻给刘邦出一些非常有用的计谋,并且还能够救刘邦一命,就比如说在鸿门宴当中,就是因为张良提前策反了项伯,才让刘邦逃过一劫。
刘邦总结出的得天下之原因,堪为肺腑之言。他所提到的子房(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物,确实为人中之杰,他们在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南征北讨,东荡西除,各自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2、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3、萧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出生于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东护城河西岸,现萧何宅遗址尚存。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然而,就是被刘邦亲自称之为“人杰”的三个人,均功劳盖世,日后刘邦对他们的处置方法却却大不相同。三杰之中,刘邦对韩信从来就没怎么放心过,对萧何也是疑神疑鬼,反而对张良则似乎从来都没疑心过。
究其原因,韩信手握兵权,而且攻齐之后又主动求封为齐王,犯了帝王家大忌,刘邦对他有疑心一点也不奇怪;萧何与刘邦同乡,在关中也是有着自己势力的,且深得民心,刘邦因此对他也一直放心不下。
而张良则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淡泊名利的为人使刘邦对他相对放心得多,而且张良是外来户,不象萧何的根深蒂固,这也是日后刘邦有不同方式处置“三杰”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初三杰
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劣势地位,项羽大多数情况下占据着战争主动权。最终弱小的刘邦却实现了华丽地逆转,以弱克强,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曾经在洛阳南宫设立酒宴。刘邦兴起之时,问群臣为什么自己能够获得天下。史载: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大臣们觉得刘邦获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让利给属下,能够给予功臣们一定利益,能够收拢人心。史载: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却认为大臣们没有点出楚汉之争发生转折的根本原因。刘邦认为自己能够建立大汉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会用人,尤其用对了萧何、韩信和张良。史载: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正式由于刘邦这一段精彩绝伦的论断,后世也把韩信、萧何、张良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这一句话的核心其实也点明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的关键原因是“人才”,自己会用人才,而项羽不能够正确使用人才。
韩信、萧何和张良三个人的能力非常高,三位人杰为大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萧何做为丞相,一直镇守关中,为刘邦保证后勤给养。刘邦多次败于项羽,始终没有被打垮的根本原因便在于,刘邦一直都有关中这个大后方。刘邦被打败之后,萧何会将关中的兵源、粮草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刘邦一次次战败,又一次次站了起来。刘邦为功臣排名的时候,觉得萧何应该是大汉第一功臣,还搬出了“功人”和“功狗”的论断。
韩信的功劳自然不必多说。韩信加入刘邦阵营之后,刘邦才真正具备了和项羽对抗的实力。韩信把汉军拧成一股绳,成为一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军队。韩信的造兵能力也非同一般。只要有足够的粮草,韩信就能训练出精兵悍将。楚汉之争期间,韩信先后灭掉了三秦、西魏国、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九个国家。
张良是韩信的第一谋臣,多次为刘邦献上奇谋妙计,多次挽救刘邦于危亡之中。张良帮助刘邦智取峣关;鸿门宴前后拯救刘邦;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之后,张良求封汉中;张良火烧栈道、迷惑项羽;下邑划谋为刘邦确立了以土地换取人心的策略,成功地拉拢了英布、彭越等人;荥阳阻封成功地挽救了刘邦,也挽救了楚汉之争;劝封齐王,建议刘邦用齐地换取韩信出兵,用梁地换取彭越出兵。张良也为大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不可否认,没有汉初三杰,刘邦很难建立大汉。即使能够建立大汉,也将更加困难,时间也将会更长。但是刘邦建立大汉绝不仅仅是汉初三杰的功劳,而是众多功臣和刘邦合力的结果。只不过,汉初三杰是汉初功臣中最杰出的代表。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建立者,他在建立汉朝之后曾经感叹,“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将建立汉朝的功劳分给了张良、萧何、韩信
刘邦的得力手下分别是张良、韩信以及萧何,张良在刘邦的身边是非常重要的谋臣。而且当刘邦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他也屡次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转危为安。就连刘邦深陷鸿门宴的时候,也是张良为刘邦献上了良策,最后才能够让刘邦虎口脱险。并且在楚汉之争理他也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计谋,让刘邦收获了胜利,并且君临天下。
萧何精通律令
在沛县起义的时候,萧何就已经在刘邦身边辅佐了,萧何的心思非常的机密,对律令非常的有研究。尤其是刘邦占领了咸阳之后,他还接受了关于咸阳所有的律令以及文书,这也让刘邦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有了很大的帮助。而且萧何的政治手段非常的强,在刘邦和项羽决一死战的时候,也是萧何让刘邦的后方供给得到了保障以及稳定,萧何也是刘邦最后收获胜利的关键人物。
韩信的军事才华
同时,韩信在刘邦身边是非常重要的武将,因为韩信的军事才华很强。作为一个常胜将军,他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次,而且在楚汉之争里,也是韩信指挥有方,所以才能够大破楚军,并且将项羽围困起来。同时也是韩信让人去吟唱楚歌,最后动摇了楚军的军心。而楚军最后不战而逃也是韩信的功劳,所以韩信在楚汉之中的胜利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三杰
同时这三个人也被大家称作汉初三杰,毕竟刘邦本身就是一介布衣,在没有任何才能的同时他也没有读过书,在参加起义之前他连个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没有。当时的刘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无赖,就连自己的父亲也觉得他是无奈。但是刘邦最后可以逆袭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就说明他用人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