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CPU 发展史 (CPU发展史)

2023-03-20 0:37:11 最新知识 梁佰亿

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

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

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2004 奔四处理器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

2006 AMD 速龙64*2处理器占主流地位。

2007年 酷睿四核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

2008年intel诞生720与820处理器。

2010年 I3与I5处理器诞生。

2010年9月 全世界尚未发布的消息,amd六核已经开始供应。

2011年 I7 980X处理器即将退市。

2013年Intel在IvyBridge发布后仅一年发布了新的Haswell架构。

2015年Intel发布了下一代产品Skylake架构。

扩展资料:

cpu的发展现状:

据中科院计算所介绍,“十一五”计划期间,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制多核的龙芯3 号,可用来研制生产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龙芯系列研发和推广的重点依然是龙芯2 号产品。

与此同时也末放弃龙芯1号和3 号的继续研发,龙芯家族的各号产品嵌入式系统(龙芯1号)、PC 机(龙芯2 号)和服务器(龙芯3 号)研发将齐头并进。面对中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龙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如何发挥其产品的技术优势并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是目前龙芯处理所需要做的。目前单核心处理器已经走到尽头,在国外双核心被Intel 和AMD 确定为下步发展项目。

双核处理器的应用环境已经颇为成熟,大多数操作系统已经支持并行处理,许多新或即将发布的应用软件都对并行技术提供了支持,双核处理器一旦上市,系统性能的提升将能得到迅速的提升,整个软件市场其实已经为多核心处理器架构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在单一处理器上安置两个或更多强大的计算核心的创举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多核心处理器可以为战胜今天的处理器设计挑战提供一种立竿见影、经济有效的技术———降低随着单核心处理器的频率(即“时钟速度”)的不断上升而增高的热量和功耗。

Intel 酷睿i7 2600K(盒)采用全新的32nm制程,基于四核八线程设计,默认主频为3.4GHz,在第二代睿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最高自动超频至3.8GHz,此外,它还是不锁倍频的“K”系列处理器,可以轻松提升处理器的倍频来实现更高频率。

拥有1MB二级缓存和高达8MB的L3高速智能缓存,另外,Intel 酷睿i7 2600K(盒)内部还融合了采用32nm制程的HD Graphics 3000显示核心,默认频率为850MHz,根据负载情况可以动态调至最高1350MHz。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cpu发展史

cpu的演变历史是什么?

cpu的演变历史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第2阶段:

第2阶段(1974——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

第3阶段:

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集成度和运算速度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

第4阶段:

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每秒钟可完成600万条指令(MillionInstructionsPerSecond,MIPS)。

第5阶段:

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内部采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随着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第6阶段:

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简述cpu发展史

1、197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2、197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把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3、197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

4、1989年,Intel推出80486芯片,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这块芯片首次突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5、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CPU发展史(cpu发展史简短文章) 第1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