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布范围不同:
(1)中华鲎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中国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广东、台湾、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2)圆尾鲎(蝎鲎)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2、大小不同:
(1)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
(2)圆尾鲎(蝎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体长40厘米(加尾长)。
3、栖息环境不同:
(1)中华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2)圆尾鲎(蝎鲎)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蝎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鲎
鲎,sb(horseshoe crab)。
属于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
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出现,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
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种类与分布
1、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为绿褐色至黑褐色,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北美东部缅因州海岸至墨西哥湾。
2、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灰绿色,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长江以南海岸(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台湾、金门和海南沿海)、越南、菲律宾、婆罗洲和印尼沿海。
3、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 ):又称巨鲎,灰绿色,分布于新加坡、婆罗洲、印尼、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沿海。
4、圆尾鲎(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 ):深绿至绿褐色,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包括孟加拉、泰国、印尼及婆罗洲等地。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鲎
中华鲎可以人工养殖。
中华鲎能够暂养,一般情况下暂养分为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室内养殖池都是砖修建,然后用水泥粉刷好的水泥池,水泥池修好之后要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河沙,安装好增氧机和海水注入设备等。室外养殖池就是土池,成本相对于室内养殖成本要低很多,同时也需要安装好进出口的水闸门,方便进水和排水。
中华鲎养殖注意事项
中华鲎的摄食量受水温的影响很大,水温在20—28'E时,食欲最旺盛;水温在20'E以下,摄食量逐渐减少,低于15C时,几乎不摄食,因此,投饵量要根据水温变化和上次投饵残剩多少而定,一般成鲎每天摄食30—40克牡蛎肉或小杂鱼。
投入的饵料,一定要用海水冲洗干净。若室内饲养,每日清晨要将残饵排除(可用橡皮管虹吸),再打开阀门排水,换水量为每天30%一50%,夏季每周要洗刷池子,全部换水1次。中华鲎喜欢温暖,冬季抽血制试剂必须提高水温至2012左右,使鲎能正常摄食,所以必须装置增温设施。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华鲎
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物种依然如故,变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拓展资料:
1、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略呈马蹄形(故名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
2、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主要区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3、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主要是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华鲎血液为蓝色。
4、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
中华鳌即中华鳖,与中华鲎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分布不同
1、中华鳖: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
2、中华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二、生活习性不同
1、中华鳖:水栖性,常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淡水水域。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肉食性,以鱼、虾、软体动物等为主食,多夜间觅食。
2、中华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摩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
三、特点不同
1、中华鳖: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
2、中华鲎: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华鲎血液为蓝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鲎
百度百科-中华鳖
可以,国家没有禁止人工养殖,但没有规范的养殖技术,不易养活。而且不能非法养殖,不能非法捕捉中华鲎。
野生的中华鲎是不能吃的,而且在中国已经被列入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所以野生的中华鲎不能吃。但是人工养殖的中华鲎是可以吃的。
人工养殖的方法:
1、养殖池准备
中华鲎能够暂养,一般情况下暂养分为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室内养殖池都是砖修建,然后用水泥粉刷好的水泥池,水泥池修好之后要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河沙,安装好增氧机和海水注入设备等。室外养殖池就是土池,成本相对于室内养殖成本要低很多,同时也需要安装好进出口的水闸门,方便进水和排水。
2、饵料准备
中华鲎对饲料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进行养殖的时候,一定要先准备好鲎所需要的饲料。鲎主要是以小杂鱼、牡蛎以及缢蛏等为食,其中最好是使用牡蛎和缢蛏来进行饲喂,这样更符合鲎的生活习性。当然活饵料的成本太大,需要采用冷冻饲料,就是一些小杂鱼为主。
3、饲养技术
中华鲎养殖技术非常的重要,需要非常细心照料。它对水温是非常敏感的,会直接影响到它的摄食情况,一般水温就控制在20-25度之间是最为适宜的。中华鲎的食欲是非常不错的,这时我们的投喂量要适当的增加,但如果温度降低,我们就需要适当的减少投喂量。
还有就是在鲎食用完之后,要及时的将剩余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以免污染水质。最后就是每天都要记得换水,一般是在早上的时候换水,并且每个星期都需要将养殖池清理一遍,进行消毒。
扩展资料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
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物种依然如故,变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原产地: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中国: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广东、台湾、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要知道一只鲎类长大是十分艰难的事,因为它们的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而虽然一只雌鲎每次最高可产下9万颗卵,但最终的成活率只有万分之一,因为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意外”太多,鱼类、海龟、飞禽类吃掉 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
而好不容易长到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年纪,又要好多年,雌性鲎成熟得更慢,雄鲎八九年后就可以交配,而雌鲎从出生到交配期却要等上10到11个年头。
中华鲎蓝色血液的用途:
中华鲎体内流淌的是神秘的蓝色血液。我们的身体依靠铁基血红蛋白把氧汽输送到全身,而马蹄蟹则依靠含铜的血蓝蛋白。而珍贵的不仅仅是血液的颜色,而是这种蓝色血液中的血蓝蛋白会在中华鲎受伤受到病菌的侵袭时,会自动形成一层黏黏的隔膜,将细菌封住,从而防止病菌在鲎的体内扩散。
于是乎自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内科医生弗雷德里克邦在1956年发现了鲎血液的这种特质,医学界的科学家们就一直 想办法把血蓝蛋白应用于医疗。为确保疫苗和注射药物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先是在实验样本内注射这种血蓝蛋白,若血蓝蛋白开始分泌胶性物质,则表明产品并未成熟。
20世纪70年代,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实验性药物和外科植入强制执行了该测试。如果没有鲎类的伟大存在,过去四十年内,将会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
而正因为拥有这种珍贵的药用价值,鲎类的血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值钱,曾经卖到每夸脱(1.1升) 1.5万美元。这种”奇药”每年要从60万只“捐赠者”体内提取,在48小时内从每只鲎类体内提取30%的血液然后将它们放生。
悲哀的是,一部分被抽取过血液的鲎类根本活不过两天, 10%-15%左右被逮到的鲎类会在抽血的过程中死掉,就算是幸存者也会在回归海洋的过程中萎靡不振,仿佛身体被掏空。
为了生态的平衡,也为了鲎类不因为这种抽血行为而最终灭绝,科学家们并不是不重视这个问题,目前,一些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造血蓝蛋白,当然希望他们可以尽快获得成功,然鲎类得以早日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