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正在举行临展——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文物展,许多文物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一类造型奇特的器皿,叫“来通”,本文就“来通”作一简单的学习总结。
“来通”是一种形似兽角的酒杯,发端于爱琴文明,最早见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的克里特岛。
总结一下爱琴文明的历史:
公元前2000年,爱琴海的克里特岛文明萌发。
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进入繁盛期,文字、陶器、青铜器、金银器制作技术进步,王宫规模宏大。
公元前1400年,古希腊人毁灭克里特文明,希腊半岛的迈锡尼文明兴起。
爱琴海地区的这两个文明构成了爱琴文明。
公元前12世纪,爱琴文明毁灭于北方蛮族入侵。
公元前8世纪,在希腊半岛的废墟上斯巴达、雅典建立,接续爱琴文明的希腊文明崛起,最终演变为西方现代文明。
最早的来通没有下部的兽头,传入希腊后才加上这种装饰,“来通”是希腊语的音译,意思是“流出”。
在希腊文化中,来通是祭祀的圣物,用来注神酒或饮酒,希腊人相信从来通中流出的酒是圣洁的,不会中毒。
这是展品中的牛头形陶来通,是在意大利发现的公元前4世纪的器物,造型精美,下端无流口。以红绘技法描绘了希腊神话的一幕经典场景:变身为天鹅的宙斯正在诱惑美女丽达,此后丽达生下了绝世美女海伦,引发了特洛伊之战。
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来通传入西亚。
此后流传很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可以看到来通杯,从地中海到西亚、中亚,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到中亚的波斯文明、粟特文明中都可以见到它的踪影。
来通杯发展出不同的造型,有兽角形,兽首形,人首形,兽身形等,材质也从早期的陶器,发展出青铜、金、银、象牙、玻璃等。
来通的奇特之处在于下部有流孔,拔掉塞子可以让酒水流出,人需要仰头举杯,从杯底饮酒,这种独特的饮酒方式中国是没有的。
但也不是来通都有流孔,本次丝路文物中有些来通就没有流孔。
中国古代也有角形杯,中国的角形杯没有底部开孔的,是从杯口饮用。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陶制的角形杯。到商代,这种以牛角(或犀牛角)为原型的酒器演变为礼器,称为“兕[sì]觥[gōng]”。
先秦和汉代的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到人手持角形杯,从杯口饮酒的情形。
西汉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件雕琢精美的角形玉杯,是禁出文物。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一件传世的角形玉杯,近年被断代为汉代。
有学者认为,这样的角杯是受到西方来通的影响而设计的,关于角杯和来通的关系尚待厘清。
来通传入中国约在东汉,南北朝时期的粟特人石椁上有持来通杯饮酒的形相。
无论是来通还是角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这样的器物不能平置,饮酒时需仰头承接,一口气饮尽,适合在宴饮中罚酒用。东汉时期,“兕觥”作为专用罚酒器已见于史料,到唐代更是大行其道。
1970年,在陕西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发现了一座唐代窖藏,出土了众多国宝级文物,其中一件兽首玛瑙杯,名列禁止出境的文物,状如俯卧的羚羊头,嘴部流孔有可取下的金帽,这个造型无疑是来通。
关于兽首玛瑙杯的来源,齐东方先生认为可能是古代伊朗萨珊王朝(224~651年)的制品,是“外来古董”,孙机先生则认为可能是唐代生活在长安的粟特工匠制造,造型仿粟特式来通。
西方的来通唐代开始融入中国的陶瓷器,后期体现在宋辽时期的摩羯[jié]式瓷器中,不同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互相碰撞融合,共同造就了现在的世界。
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 一件件地方文物的出土,见证了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下面,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博物馆里的朋友。向海发展,气象万千。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广西的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通过大量的考古遗址和文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活跃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推进,"海丝文化 "正在获得新的活力。
广西合浦县的汉代文化博物馆是中国拥有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自从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这个以前默默无闻的县级博物馆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统计显示,去年这里的游客数量是同期的三倍。
这些文物是从合浦县的汉代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合浦县的汉代墓葬总数超过了1万座。其中很多都带有中原文化的痕迹。这件玉器是中国中部汉族文化的典型作品。它是在中国中部加工的,用远在新疆和田的白玉制成。这件波斯壶是中国最早的低温釉波斯壶。考古学家发现它时,它已经被压成了碎片。经过修复,专家认为这把壶应该是在现今的伊拉克或伊朗制作的,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重要宝贝。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起各朝代与丝绸有关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的官机产品以及近代旗袍和像景织物等。此外,还有众多的民族文物和现代文物。 代表藏品 北朝时期绞缬绢衣:此展品为北朝时期文物。长192厘米,宽72厘米。此件衣服呈褐色,交领,袖子为喇叭形的大袖。面料是平纹绢,用绞缬的工艺染出黄色小点纹。绞缬又称扎染,在北朝开始流行,而保存如此完整的北朝女服尚不多见。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朵花纹蓝地蜡缬绢:此展品为唐代文物。长78厘米,宽51厘米。蜡缬的源头似乎不在中国,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出土的一件蜡染棉布,其图案充满了异域风情。蜡缬传入中原后,到唐代时已经发展成为与绞缬、夹缬齐名的三缬之一。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唐立狮宝花纹锦:此展品为唐代文物。长46厘米,宽29厘米。花卉环中的动物纹样创自唐代初期,称为陵阳公样,是典型的将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环内的动物纹样与中国审美的花卉纹样相结合的产物。此件织锦采用辽式纬锦,而且其纹样已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应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末红缎地彩绣肚兜:此展品为清末文物。长62厘米,宽45厘米。肚兜用银链系挂,大红色缎地,绣有一条小船,船上为一对男女,这样的题材在别的器物上也有出现,一般认为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掌故。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元代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此展品为元代文物。衣长119厘米,袖长224厘米。该衣右衽交领,窄袖、宽摆,构造特殊。其肩部有一开口,天热时手臂可由此伸出,而两只长袖可在衣服背后反扣。因此,此袍在离领子14厘米的后背钉有一纽,而两袖离袖口16厘米的地方各有一个襻。袍服后襟的右边开衩长33厘米,以便骑马。袍服的左右肩有刺绣的纹饰,所用针法为钉金高绣,即在衬物上进行钉金绣,最后形成一片凸起的纹样。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紫色马面裙:此展品为清代文物。裙长105厘米,腰宽95厘米。此裙面料采用紫色皮球花纹暗花绸。裙摆及马面采用几种不同的花边勾出形态,底边则由蓝缎打细褶而制成。腰头使用白色棉布,有白头偕老之意。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元纳石失靴套、六出地格力芬花绫裤:此展品为元代文物。这对靴套面料是一件纳石失织金锦,一个循环内有三行纹样。裤腰上有四个蓝色绢制成的襻,且腰部靠右位置的里面有皮革残留的痕迹,可见当时该裤子的腰部可能是用皮革作衬。腰带也是用蓝色绢作做成的,且带上还有用于系靴套的蓝色丝带。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末缎地彩绣戏出十团褂:此展品为清末文物。衣长90厘米,袖长116厘米。草绿色百蝶纹暗花缎为地,彩绣花卉、仙鹤、孔雀、蝴蝶纹以及十个团窠的戏出人物故事纹。褂的形制为圆领对襟,两边开禊,开禊处饰有如意云头。领、开禊、袖头为白缎彩绣,图案也为花卉、仙鹤、孔雀等。现收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神兽金饰
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
1957年陕西省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有角蹄足神兽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圆雕的有角蹄足神兽目前只发现这一例。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公元618—907年)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酒器,以产自中亚、西亚地区的红色夹心玛瑙制成。杯身弧形,因似兽角,亦称角杯。这种底部设流及兽首装饰的角杯起源于西方的来通,属于舶来品。
盘口琉璃瓶
唐(公元618—907年)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吹塑成型。此瓶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十分相似,制作年代当在7世纪初,来自东罗马地区,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时代最早的珍品。入唐后于咸通年间安置佛骨舍利于其内,是佛教密宗作法时使用的阏伽瓶或五宝瓶。
彩绘木天王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73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M206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木雕天王踏鬼俑,由分别雕刻出的三十块大小不等的部位粘合而成,上施彩绘。天王俑在当时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护墓主人的安宁,这种葬俗源自中原内地流行的丧葬习俗。
营盘男子
汉晋
1995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M15出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该墓在墓地中规格最高,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来自西方的一位富商。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当时西域
诸国之一的墨山国的贵族。
│第三单元 胡人来华与胡风浸润│
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胡人陆续来华。汉代长安城就经常居住有西域胡人。进入北朝时期,包括粟特人在内的大量胡人经过河西走廊来往于汉地各个城镇。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使者、僧人、商人、学生等汇聚两京,唐都还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事接待。来华胡人中不仅有商贾、养马(驼)者、酒家胡、卖艺者、奴仆等,还有为中原朝廷效力的文臣武将。来华胡人为中原大地带来了异域风情,拥有胡人奴仆的数量甚至成为唐朝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胡人来华与胡风的注入,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碰撞,让恢弘厚重的汉唐文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彩绘陶骑驼小憩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87年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出土
西安市博物院藏
俑为女性,头梳双髻,身穿胡服,侧身盘腿横骑于驼峰之间,头枕右臂作小憩状。整件作品抓住了行进途中骆驼驻足嘶鸣的瞬间,把骑者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在驼背上小憩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把丝绸之路上行人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
鎏金银胡瓶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1983年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酒具,瓶柄上方有深目高鼻戴盔帽的圆雕人头像,腹部浮雕3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中的三个场景:帕里斯的评判、诱拐海伦及海伦回归。这件胡瓶是波斯萨珊工匠的作品,融汇了萨珊、希腊以及巴克特里亚当地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