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是一个古老的形如盘状的鱼种,生活在深海之中,寿命约在60岁左右。在15~20岁之间成熟,若雌雄相遇,两鲎就紧紧咬合一起,连为一体,至死不分。
寿命约在60岁左右。
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略呈马蹄形(故名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
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主要区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主要是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华鲎血液为蓝色。
食物
鲎类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口后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质齿可研磨食物,经瓣膜后进入中肠。
其前端膨大处为胃,有1-2对发达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达头胸部及腹部,并有肝管开口到胃的两侧。
消化
肝盲囊是食物化学消化及吸收的场所。中肠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在腹部末端、尾剑之前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状心脏,位于围心窦中,具8对心孔,血管发达,向前有3个前动脉,两侧有4对侧动脉。动脉分支进入组织后,在腹面形成两个大的腹血窦。血液由腹血窦流入书鳃,经气体交换后再经围心窦、心孔流回心脏。
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种变形细胞,这种变形细胞具有很强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为四对基节腺,位于磨胃的两侧,由腺体收集的代谢废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经排泄管、膀胱、排泄孔开口在最后一对步足的基部,基节腺也兼有水分调节作用。
鲎(hoa音后)读音中带有中国古代句余土音。别名“马蹄蟹”、“两公婆”。学名Tachypbeustridentatus,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海生动物,它是一种体形最大的节肢动物,属于肢口纲,鲎科、甲壳类暖水性海洋动物。它远在四亿年前古生代的泥盆纪就出现,但直到现在,它的形态模样没有很大的改变。因此被人们称为活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深受生物学家的青睐。
鲎生相特别,外形甲壳如钢盔,头胸部上顶着一个宽阔的半圆形背甲,背凸腹凹如马蹄形。有二对眼睛,一对复眼生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在背部前端。有一对螯肢和五对步足肢。最后一对步足肢末端生出五个扁平可动耙子,用来挖沙与爬行。它还有一条很长并坚硬锋利的尾剑,是它的防卫武器。成年雄鲎的第一和第二对步足的末端和雌的不同,雌鲎是四个钳子。雄鲎四只钩子,以使交配时钩住雌鲎,由雌鲎驮着。同年龄的鲎,雄鲎小,雌鲎大,雄鲎起码小五分之一左右。
鲎是自然界最痴情的动物之一,雌雄成对生活,故有“海中鸳鸯”之称。鲎成年后,雌雄相结合同居,雌常负雄于背上,永不分离。尤其雄鲎更痴情,捕鲎渔民只要捉住下面雌鲎,雄鲎随之就擒,永不逃脱,双双殉情。如果捉上面雄鲎,雄鲎就会放开雌鲎,雌鲎就滑脱逃离。她忍心分别之痛苦,只为生子接代。古人把鲎雌雄媾合在一起的生活习性称之“鲎媚”,用来比喻忠贞的爱情。
鲎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深海中,它背有骨如扇,常张以为帆,人们称鲎帆,它们张帆乘风同游。
成年鲎每当夏秋之际常集群游近海边沙滩,喜栖于沙滩浅水底,日伏夜出,雌鲎挖沙作穴产受精卵繁殖。每次约挖二至四窝。深六至十厘米。利用沙滩吸收日光热量孵卵,经四十天左右脱膜孵化出幼体很像三叶虫,因被称三叶幼虫,幼体生长缓慢,幼鲎没有尾剑,要漫长七年后开始慢慢成熟。雌鲎一生要脱皮十八次,雄鲎要脱皮十九次。大约十五年后完全成熟,不再脱皮。鲎的寿命约二十五年。鲎的食性很杂,如沙蚕、蠕虫、星虫、海葵、薄壳贝类,甚至鱼虾等死后腐败的尸体。
鲎的寿命约二十五年
鲎卵经四十天左右脱膜孵化出幼体,由于很像三叶虫,因被称三叶幼虫,幼体生长缓慢,幼鲎没有尾剑,要漫长七年后开始慢慢成熟。雌鲎一生要脱皮十八次,雄鲎要脱皮十九次。大约十五年后完全成熟,不再脱皮。
到鲎,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它虽经历32亿多年的沧桑,但模样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鲎(图1),现在仅存五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浅海地域。在我国浙江、广东和福建沿海的中国鲎最为常见。鲎不仅可供食用,也可用作肥料。鲎,分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有关节相连。它有两对眼晴,一对复眼长在头胸甲两侧,一对单眼长于背部前端,尾部有一个很锋利的尾剑,用作防卫武器。春、夏季在沙滩上繁殖,产卵约200-300粒,在沙坑中孵化,约经16次脱皮,9-12年成熟。成体以蠕虫为食。鲎与已灭绝的三叶虫有着亲缘关系,是研究动物进化史的珍贵材料。
鹦鹉螺(图2),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几百米深的海底。属头足纲,鹦鹉螺科,与八足类有亲缘关系。鹦鹉螺壳平旋光滑,表面灰白并有很多橙红或褐色波状横纹。壳卷曲,直径25厘米,内腔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鹦鹉螺在它的口周围和头的两侧,长有94条无吸盘,可伸缩的小触手捕食虾类。也可以用触手在海底爬行,或伏在珊瑚礁及岩石上。鹦鹉螺是现存最老的动物,距今已有3.5亿的历史,现仅剩下四种,有“活化石”之称,在古生物学十分重要,可借以断定地层的年代。
喙头蜥(图3)属爬行纲喙头蜥目。形似蜥蜴,但与蜥蜴不同,嘴象鸟喙,所以叫它喙头蜥。它与2亿多年前的古喙头类动物较为相似。雄体长达60厘米,体重1000克。体表有大小不一的角质鳞片,三角形的头上有一骨块,为任何蜥蜴所没有。头上有一个已退化的颅顶眼,因怕光而白天居于洞内,夜晚才出来活动和寻觅昆虫、钉螺、幼海鸟和各种卵。喙头蜥具有两对发育良好的附肢。前肢五趾,后肢五蹼。椎骨为两凹型,椎体中有残存的脊索。雄性喙头蜥无交接器,象鸟一样用泄殖腔交接输精。雌性受精后产卵于海鸟洞中经13个月孵化才幼体出壳。生长发育期长达50-60年,寿命可达万年。喙头蜥仅产于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上,是仅存最古老的古蜥。
鸭嘴兽(图4)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又称鸭獭。属哺乳纲,单孔目,鸭嘴兽科。栖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的湖泊和溪流中。鸭嘴兽不仅产量小,分布狭窄,更主要是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类是由爬行类进化类的许多证据。它好多地方与爬行类或鸟类相似,比如它的嘴很象鸭子嘴,脚上有蹼和趾,口中没有牙齿的特征又很象鸟类;体温很低并且在短时间内温度能上下好几度,这一点又很象爬行类。它还有泄殖腔、卵生、幼胚借卵黄的滋养而成长等,就更象鸟类和爬行类。鸭嘴兽体长60厘米,全身密被浅黄到深褐色的软毛。身体短粗,尾扁阔似海狸尾。吻特敏感,主要用于在水下淤泥中挖掘甲壳类、软体动物,蝌蚪和蚯蚓为食。鸭嘴兽在水中进行交配,雌兽每次产卵1-3个,每枚卵长约18厘米,横径1.5厘米,由雌兽孵卵,孵化10天。幼兽长有形的唇,可舐吮从雌兽无奶头的乳腺流出的乳汁,四个月后断奶。鸭嘴兽是一种已经生存了2200万年的最古老的动物,但现在仍在继续适应和进化途中,具有巨大的生物学意义。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