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围在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脏。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其周围血管。心房:心脏前部的两个薄壁有皱襞的囊状体,左右各一。心室:一个,连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圆锥形,心室尖向后。在两心房和心室交界处有明显的冠状沟,紧贴冠状沟有黄色脂肪体。动脉圆锥:由心室腹面右上方发出的一条较粗的肌质管,色淡。其后端稍膨大,与心室相通。其前端分为两支,即左右动脉干。静脉窦:在心脏背面,为一暗红色三角形的薄壁囊。其左右两个前角分别连接左右前大静脉,后角连接后大静脉。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在静脉窦的前缘左侧,有很细的肺静脉注入左心房。两栖动物的心脏由水生过渡到陆生,产生了肺,血液循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除了体循环外,并有经过肺的肺循环。同时,心房已分隔为左右两部分。体静脉带来的缺氧的静脉血汇集入静脉窦后,再通人右心房。肺静脉内充氧的动脉血进入左心房,使它们分而不混。但心室还只有一个,因为心室壁上的肌肉柱呈海绵状,能吸进血液,从而减少了从两个心房来的血液的混合程度。又由于动脉圆锥偏于心室的右方,且动脉圆锥内有一个螺旋瓣,因此当心室收缩时,心室右部的缺氧的静脉血首先压出,进入肺动脉;其次流出的混合血进入主动脉弓;最后是心室左方的含氧的动脉血进入颈总动脉,循环到头部,保证了脑部氧的供应。由于两栖动物只有一个心室,虽然有一定机制保证含氧高的血与含氧低的血不相混合,但毕竟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二类血在心室中总有一部分相混,故两栖类输氧效率不高。
蛇类的心脏位于体腔前部,但不同种类的蛇的心脏位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眼镜蛇的心脏位于体腔前1,5处的腹面。而蛇岛蝮的心脏位于全长头端约1/3(17~19 cm)处。蛇岛蝮的心脏在体表的投影,其位于头端第45~50枚腹鳞之间,仰卧位时,此处可见心脏轻微搏动,其中以第47~49枚腹鳞处尤其明显。
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分隔不完全的心室以及静脉窦构成。静脉窦呈“Y”形,由左、右前腔静脉和后腔静脉汇合而成,位于右心房的背面。静脉窦也是蛇类心脏的起搏点。切除某些两栖类或爬行类成体心脏的静脉窦,正常的心搏节律就会中止,而心脏的其他区域可接着开始有规律而较缓慢的收缩。切除蝮蛇的心脏的静脉窦以后,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其心房和心室仍然能维持缓慢的节律性收缩活动,表明蝮蛇心脏同样存在异位起搏点。
爬行动物有“淋巴心”。“淋巴心”是淋巴管有收缩性的扩大部分,它们的收缩迫使淋巴液进入静脉。
蛇类的心脏是一个肌性的空腔器官,具有左右心房和心室,在房室之间有房室孔相通.在左右旁室孔周围各有一瓣膜,称房室瓣。在左右动脉弓和肺动脉与心室的交界处各有一半月瓣。这些瓣膜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但是,由于左右心室之间的室间隔不完全,故蛇类心脏里仍有一部分是混合血。
但有人认为,非鳄类的爬行动物的心房是完全隔开的,而心室只是局部地被分隔开,虽然如此,氧合血和非氧合血却仍能很好地被分隔开,很少有混合的。因此,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发展得很好的双循环。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和细胞,称为自律组织和自律细胞。
哺乳动物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节律性高低不同,以节律性最高。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时,蛙静脉窦的起搏细胞发出的冲动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依次传入心房和心室。
具体的试剂或操作不说了。
将两栖类(权且拿青蛙说事儿吧)麻醉后取出其心脏。放在富含氧气的培养液中(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直接放在空气中),用探针刺激心脏各部位,当刺激到静脉窦时心脏跳动,即可证明命题。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以静脉窦的自律性为最高。正常的心脏搏动每次都由静脉窦发出,传到心房和心室并依次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因此,正如窦房结被称为哺乳动物的心脏起搏点,静脉窦是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
用斯氏结扎法。
蛙暴露心脏后将心脏往外翻,看到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窦房沟。
先扎窦房沟,再扎房室沟,再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搏动频率有什么不一样。
会发现静脉窦自动节律最高,频率最快,所以是起搏点。
扩展资料:
脊椎动物,在其心脏附近由大的静脉汇合所形成的血管腔。具有可收缩的肌肉壁,能将静脉血送入心房。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爬行类的静脉窦小,所以从心脏的外部不能识别。在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期,可以看到静脉窦的原基,但以后它和右心房合并,而成为右心房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脉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