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鱼的生活习性是什么(鲎的生长环境和特征)

2023-03-16 20:40:23 百科全识 梁佰亿

生活习性

食物

鲎鱼类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

鲎鱼

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磨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口后为食道,食道前行膨大成磨胃(gizzard),其中有角质齿可研磨食物,经瓣膜后进入中肠。其前端膨大处为胃,有1-2对发达的肝盲囊(hepaticcecum),其分支到达头胸部及腹部,并有肝管开口到胃的两侧。

消化

肝盲囊是食物化学消化及吸收的场所。中肠后为直肠,以肛门开口在腹部末端、

鲎鱼

尾剑之前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开放式。消化道背面有一管状心脏,位于围心窦中,具8对心孔,血管发达,向前有3个前动脉,两侧有4对侧动脉。动脉分支进入组织后,在腹面形成两个大的腹血窦。血液由腹血窦流入书鳃,经气体交换后再经围心窦、心孔流回心脏。血液中含有血青素及一种变形细胞,这种变形细胞具有很强的凝血功能。排泄器官为四对基节腺,位于磨胃的两侧,由腺体收集的代谢废物送入一共同的囊中,再经排泄管、膀胱、排泄孔开口在最后一对步足的基部,基节腺也兼有水分调节作用。

脱壳

鲎鱼如同其它的节肢动物,是以脱壳而后成长的。由一次的脱壳而长大约之前体型的1.3-1.4倍,但死亡率也高,是一种博命的成长。鲎的卵于孵化前在卵膜内就脱皮四次,因此仔细观察

鲎鱼

回转卵,卵中就有如仙女的羽衣状薄纱的壳,在回转卵此时的胚体已经成了像鲎的体形。在刚孵化出的第一龄幼生由其形态看,与成体的鲎很相似,只是还没有那特征的尾剑。第二龄幼生其体长约为10mm,而在第一龄幼生时没有的尾剑,在此时期也明显的长出来。[3]

鲎鱼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几乎令人怀疑它是否会恢复到原来的坚硬度。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至今仍不明白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

鲎是什么?要详细解释。

鲎(动物)一般指鲎科。

鲎科(学名:Limulidae):世界上有四种鲎:美洲鲎、蝎鲎、巨鲎与中华鲎(三棘鲎)。体长可达60厘米(包括尾长),体重3-5千克。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 Crabs)。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体为棕褐色。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鲎最早出现在美洲,之後演化分两只,因为地球的板块运动,使得留在美洲的成为现今的美洲鲎,其他三种鲎则分布在亚洲。它们具有硕大的体型,使它不易被其他动物吃掉。另外,鲎具有拱门形状的外壳,不但可以承受巨大的压力,还提供了装载很多东西的诺大空间。 它们的身体分成头胸与腹部,无触角,头胸部的第一对附肢成螯状,称为螯肢,是用来摄食的,这些共同的型态特征,是其他节肢动物所没有的。

鲎的血液,演化出保护机制:鲎身体若受到碰伤,血液中的变形细胞就会把细菌凝结,进而杀死它,这是鲎可以存活这麼久的原因之一。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有人也称它为马蹄蟹,其实它与蟹没有关系,倒是跟蝎、蜘蛛有亲缘。鲎是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动物,现存有3属4种,分布在美洲和亚洲部分沿海中。中国长江口以南东、南海沿岸、广西沿海、金门沿海、澎湖沿海等地有它们的身影。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进化或者灭绝,而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的生长环境和特征(鲎的生长周期) 第1张

鲎是什么动物?

鲎,sb(horseshoe crab)。

属于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

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出现,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

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种类与分布

1、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为绿褐色至黑褐色,分布于美洲大西洋沿岸,从北美东部缅因州海岸至墨西哥湾。

2、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灰绿色,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长江以南海岸(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广西,台湾、金门和海南沿海)、越南、菲律宾、婆罗洲和印尼沿海。

3、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 ):又称巨鲎,灰绿色,分布于新加坡、婆罗洲、印尼、泰国、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至印度孟加拉湾沿海。

4、圆尾鲎(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 ):深绿至绿褐色,分布于东南亚沿海至印度孟加拉湾,包括孟加拉、泰国、印尼及婆罗洲等地。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鲎

中国鲎有什么特征?

中国鲎体形似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

其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各有纵脊1条,其上各有复眼1对,有口,有附肢6对,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第1对短小,由3节组成,是为螯肢;第2对长大,由6节组成,称为脚须,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为抱接器;另4对称为胸肢,位于口两侧,基节常有倒刺,用以帮助摄食,而后一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全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千克以上。

中国鲎一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中,主要吃一些蠕虫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它爬行动作特殊,全身裹着甲壳,像一个披甲的武士,眼睛在脊背上,手脚藏在肚底下。在地上爬行时,舞着又尖又长恰似武士手中利剑的三角形尾巴,先爬后跳,有趣至极。它还能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且可在借助剑尾的帮助下钻入泥沙中。它那长长的剑尾不仅是一种有利的工具还是它防御敌害的有力武器。

中国鲎的文化内涵

别看中国鲎其貌不扬,却有非常独特的“爱情”。尤其雄鲎对“爱情”非常专一,一旦找到伴侣便形影不离,用爪钩住雌鲎的背,肥大的雌鲎驮着比它痩小的雄鲎,蹒跚爬行遨游海洋世界。渔民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雌鲎一旦落网,雄鲎总是乖乖地待在原地不跑,与雌鲎一起双双被捕,被人们称为是“海底的鸳鸯”。如果只抓到单只鲎,渔人会认为很晦气,不放生会“招祸”,而把它放回海中去。

中国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含有铜离子所致,它具有一遇病毒马上凝固的特性。科学家根据这一发现从鲎的血液中提取“鲎试剂”,用做制药和食品工业中毒素污染监测剂和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遭遇病菌感染。

中国鲎

中国鲎可以养殖吗?国家有没有禁止?

可以,国家没有禁止人工养殖,但没有规范的养殖技术,不易养活。而且不能非法养殖,不能非法捕捉中华鲎。

野生的中华鲎是不能吃的,而且在中国已经被列入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所以野生的中华鲎不能吃。但是人工养殖的中华鲎是可以吃的。

人工养殖的方法:

1、养殖池准备

中华鲎能够暂养,一般情况下暂养分为室内养殖和室外养殖两种。室内养殖池都是砖修建,然后用水泥粉刷好的水泥池,水泥池修好之后要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河沙,安装好增氧机和海水注入设备等。室外养殖池就是土池,成本相对于室内养殖成本要低很多,同时也需要安装好进出口的水闸门,方便进水和排水。

2、饵料准备

中华鲎对饲料要求比较高,我们在进行养殖的时候,一定要先准备好鲎所需要的饲料。鲎主要是以小杂鱼、牡蛎以及缢蛏等为食,其中最好是使用牡蛎和缢蛏来进行饲喂,这样更符合鲎的生活习性。当然活饵料的成本太大,需要采用冷冻饲料,就是一些小杂鱼为主。

3、饲养技术

中华鲎养殖技术非常的重要,需要非常细心照料。它对水温是非常敏感的,会直接影响到它的摄食情况,一般水温就控制在20-25度之间是最为适宜的。中华鲎的食欲是非常不错的,这时我们的投喂量要适当的增加,但如果温度降低,我们就需要适当的减少投喂量。

还有就是在鲎食用完之后,要及时的将剩余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以免污染水质。最后就是每天都要记得换水,一般是在早上的时候换水,并且每个星期都需要将养殖池清理一遍,进行消毒。

扩展资料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

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恐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物种依然如故,变化甚微。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原产地: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中国:浙江的乍浦到福建、广东、台湾、广西、海南等地沿海均有分布。

要知道一只鲎类长大是十分艰难的事,因为它们的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而虽然一只雌鲎每次最高可产下9万颗卵,但最终的成活率只有万分之一,因为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意外”太多,鱼类、海龟、飞禽类吃掉 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

而好不容易长到可以繁殖下一代的年纪,又要好多年,雌性鲎成熟得更慢,雄鲎八九年后就可以交配,而雌鲎从出生到交配期却要等上10到11个年头。

中华鲎蓝色血液的用途:

中华鲎体内流淌的是神秘的蓝色血液。我们的身体依靠铁基血红蛋白把氧汽输送到全身,而马蹄蟹则依靠含铜的血蓝蛋白。而珍贵的不仅仅是血液的颜色,而是这种蓝色血液中的血蓝蛋白会在中华鲎受伤受到病菌的侵袭时,会自动形成一层黏黏的隔膜,将细菌封住,从而防止病菌在鲎的体内扩散。

于是乎自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内科医生弗雷德里克邦在1956年发现了鲎血液的这种特质,医学界的科学家们就一直 想办法把血蓝蛋白应用于医疗。为确保疫苗和注射药物的安全性,科学家们先是在实验样本内注射这种血蓝蛋白,若血蓝蛋白开始分泌胶性物质,则表明产品并未成熟。

20世纪70年代,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实验性药物和外科植入强制执行了该测试。如果没有鲎类的伟大存在,过去四十年内,将会有数千甚至数百万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

而正因为拥有这种珍贵的药用价值,鲎类的血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值钱,曾经卖到每夸脱(1.1升) 1.5万美元。这种”奇药”每年要从60万只“捐赠者”体内提取,在48小时内从每只鲎类体内提取30%的血液然后将它们放生。

悲哀的是,一部分被抽取过血液的鲎类根本活不过两天, 10%-15%左右被逮到的鲎类会在抽血的过程中死掉,就算是幸存者也会在回归海洋的过程中萎靡不振,仿佛身体被掏空。

为了生态的平衡,也为了鲎类不因为这种抽血行为而最终灭绝,科学家们并不是不重视这个问题,目前,一些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人造血蓝蛋白,当然希望他们可以尽快获得成功,然鲎类得以早日解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鲎

中国鲎的介绍

中国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1),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