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实的统称。植物沙棘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是一种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水土保持。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
营养价值
沙棘果实营养丰富,据测定其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亚油素、沙棘黄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其中维生素C含量极高,每100克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到825—1100毫克,是猕猴桃的2—3倍,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含糖7.5%—10%,含酸3%—5%。
食用功效
1、降低胆固醇:沙棘果可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
2、祛痰止咳:有祛痰、止咳、平喘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作用。
3、养胃:能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消化不良等,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等病症疗效显著。
4、治伤:对烧伤、烫伤、刀烧、冻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妇女宫颈糜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5、延缓衰老:沙棘中SOD活性成分丰富,它可以阻断因体内物质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从而衰老。
适用人群
沙棘汁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多种脂肪酸,尤其适宜脾胃不好者食用。
禁忌人群
沙棘性温,体温热甚者不宜食用。
选购技巧
果实类球形或扁球形,单个或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棕红色或黑褐色,皱缩,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扁卵形,长2.5-4mm,宽约2mm,表面褐色,种脐位于狭端,另一端有珠孔,两侧各有一条纵沟;种皮较硬,击破后,子叶乳白色,油性。气微,味酸、涩。以粒大、肉厚、油润者为佳。
沙棘为胡颓子科植物,别名:醋柳、酸刺等,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本品为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
沙棘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沙棘果皮、果肉和种子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维生素类、黄酮类及三萜和甾体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类、油脂和脂肪酸类、糖类、有机酸类及其他成分。果实中含有10%的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有机酸1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丰富的维生素以及铁、镁、锌等15种微量元素。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每100克为24~854毫克,有异鼠李素、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β-芸香糖甙、槲皮素、山柰酚的低糖甙;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的含量高于所有瓜果蔬菜,其中维生素C含量达300毫克/分升、维生素B10.2毫克/分升、维生素B20.4毫克/分升,叶酸含量高达0.8毫克/分升。果实接近成熟时维生素C含量最高,是猕猴桃含量的2~3倍,山楂20倍,西红柿的150倍。沙棘果维生素C含量随果实类型和产地不同变化较大。果皮、果肉、种仁中所含油脂具有抗疲劳、抗辐射、增强机体活力等作用。干种子含油8%、蛋白质25%,其中饱和脂肪酸11.6%、油酸26.6%、亚油酸34.7%、亚麻酸27%和2.1%的非皂化物质,内含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谷甾醇、隐黄素等。沙棘树叶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量更为丰富,每100克高达310~1238毫克。
沙棘果含糖量,大约是10%至20%
沙棘果,为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沙棘的果实。
沙棘果中富含丰富的维生素,此外,果实中也有黄酮类化合物、三萜、有机酸类、多糖、色素、色胺、挥发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沙棘籽中有十分丰富的维生素、脂类、糖类、氨基酸、挥发油、原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沙棘果渣与籽粕中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无氮浸出物、糖类、脂类、色素、挥发油、氨基酸、原花青素、磷脂等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在 20%左右。沙棘果可以被开发为保健醋、沙棘油、护肤膏等产品。
沙棘果,是胡颓子科沙棘果属植物。
落叶灌木或乔木,高1至5米,高山沟谷可达18米,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单叶通常近对生,与枝条着生相似,纸质,狭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0至80毫米,宽4至13毫米,两端钝形或基部近圆形,基部最宽,上面绿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状柔毛,下面银白色或淡白色,被鳞片,无星状毛;叶柄极短,几无或长1至1.5毫米。果实圆球形,直径4至6毫米,橙黄色或桔红色;果梗长1至2.5毫米;种子小,阔椭圆形至卵形,有时稍扁,长3至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泽。花期4至5月,果期9至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