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hòu)亦称马蹄蟹。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海生节肢动物,共4种,见于亚洲和北美东海岸。又称爬上灶、夫妻鱼、鸳鸯鱼,东方鲎等,马蹄蟹,海霸王,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
鲎(horseshoe crab)是一类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鲎不能吃。
鲎肉内含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这种现象早在1988年《中国海洋药物杂志》第三期,由广西海洋研究所梁广耀等人报道的“广西沿海鲎类毒性调查初报”情况相一致。
扩展资料:
鲎的肉质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嘌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不完全或蓄积时,是导致痛风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时鲎血浆的主要成分是血蓝蛋白,每1ml血蓝蛋白含重金属有机铜在0.28~0.31mg。按每只鲎平均体重比值计算,成年鲎的血浆及肉质中含这种铜自质分别在600~1300mg。
这种重金属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主要蓄积在肝和肾脏,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速肝细胞坏死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引发肾功能衰竭氨中毒等并发症。此外,这种质还可引发人体造血机能障碍和影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鲎
它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活了4.5亿年,就连毁灭恐龙的灾难也未伤他分毫,还进化出一身毒素。它因为神奇的蓝色血液被人类屠杀殆尽,它就是有着远古活化石之称的——鲎(念作hou,第四声)。
有研究证实,鲎与三叶虫是同一时期的动物。那是在4.45亿年前,当时恐龙还没有成为地球霸主,原始鱼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鲎的祖先就已经开始 探索 地球了。
三叶虫和恐龙都变成了化石,只有鲎坚强的存活了下来。
虽然经历了几亿年的发展,鲎独特的外形却没有大的变化。圆形的外壳加上长长的尾巴,由于看上去像螃蟹,也被叫做马蹄蟹。但他却和蜘蛛一样属于节肢动物,体长可以达到60厘米,重量在6到10斤之间,身上的硬壳覆盖全身,可以抵御捕猎者的进攻。
雄性鲎一生会脱壳15次;雌性一生脱壳16次,然后进入成熟期。鲎长有四只眼睛,前面的两只单眼用来感受光线变化,后面两只的副眼和蜻蜓一样,每只副眼由近千个小眼组成,用来观察周围环境。
鲎的身下长着六对附肢,前面的两个鲎肢主要作用是干饭,其他的附肢用来辅助干饭。在沙滩上寻找软体动物为食,有时候肉吃多了也会吃一点海藻中和一下油腻。当遇到危险时,干饭工具就会秒变成逃生工具,命没了,就没机会干饭了。
靠着一身硬壳和强大的适应能力,小吃货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但是却没躲过人类的魔爪。正常生物血液都是红色的,但鲎的血液却是蓝色。这是因为所有的动物都需要呼吸,维持生命。空气中的氧气,由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送到全身各处,血液中的铁离子和氧气结合后,发生氧化反应,呈现出红色,这也是大多数动物血液呈红色的原因。但是鲎的血液中没有铁离子,而是由铜离子代替。铜离子与氧气结合变成蓝色,所以鲎的血液才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蓝色。
这种独特的颜色也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他们发现鲎的血液细胞非常原始,只有一种变形细胞。这种简单的细胞拥有着神奇的功效,如果有病毒或者毒素进入到鲎的血管中,这些变形细胞就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凝固蛋白,把病毒和毒素包裹起来,让他们不能繁殖,这也是鲎能存活上亿年的原因。
在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鲎的血液中提取出一种鲎试剂。这种鲎试剂能快速检查出患者是不是感染,帮助急诊医生判断病因。鲎试剂还是一种用来检测药品和医疗用品是不是被细菌污染最有效快速的方法。我们现在使用的疫苗就是要先通过鲎试剂的检测,把疫苗液体滴入鲎试剂中,如果注射剂马上凝固或者变色,说明这一批注射液里含有细菌或者病毒。如果鲎试剂没有反应,注射液安全。
鲎试剂还被广泛应用在检测饮用水、牛奶、饮料等食品中,用来检测他们有没有被细菌污染。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好东西,但对鲎来说却是灭顶之灾。虽然以前也有渔民抓它,粉碎之后当作饲料喂牲口,但是这个数量并不多。可当鲎试剂出现后,鲎血的价格飙升到每升1.5万美元,被称作蓝色黄金。渔民们便开始疯狂行动,他们把沙滩产卵的鲎通通抓走,甚至还会出海打捞,然后把他们卖到工厂。
工人们会将这些可怜的家伙放到流水线上,挑出身体强壮的鲎。绑在实验台上,抽取蓝色血液,结束后再把它们放回海里。虽然每只抽取的血量不多,但还是会有10%~25%的鲎在抽血放生后几天内死亡。鲎试剂在90年代引进中国后,中国鲎也同样遭此劫难。大量渔民开始捕杀中国鲎,导致我国这一特殊品种数量急剧减少。有渔民回忆,在以前只要架设好渔网很轻松就能捕捉到一大堆。但是到了95年左右,费一天也只能抓到两三只。抵抗大自然四亿年的鲎,却抵不过人类短短十几年的进攻,到了灭绝的边缘。
在越南,人们把鲎称为夫妻鱼。因为雌雄两只鲎经常是趴在一起,一抓就是一对。他们认为鲎是一种大补的食物,把鲎放在火上烤熟后食用,但是在国内很早就开始重视对鲎的保护。2003年,国内开始设立中国鲎保护区,禁止捕捉食用它们。后来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果吃一口就会获得一副银手镯,有可能会被判5年,严重点就能进去唱十几年的铁窗泪。
鲎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中华鲎”又叫“鲎鱼”,马蹄蟹,属肢口纲节肢动物,剑状尾,全身黄褐色,通常生活在南中国海。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现在世界上的鲎只剩下4种。这种外形有点像龟的生物,存在于我国的南部沿海,北部湾最多。在广西北部湾的海边,成群结队的鲎爬到沙滩上产卵是当地渔民津津乐道的故事。
中国鲎 zhōnɡ ɡuó hòu
Tachpleus tridentatus.
别名:三刺鲎、海怪。
分类地位 肢口纲 Arthrropoda 剑尾目 Xiphosura 鲎科 Limulidae 鲎属 Tachypleus
中国鲎体呈瓢状,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属暖水性近海名贵珍稀节肢动物。
鲎起源于古生代的泥盆纪,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有“活化石”之称,具有学术研究价值。
鲎的肉、卵营养价值高,鲜美可口,其味如蟹,为东南沿海人民喜食的菜肴。作为药物原料,具有多种疗效,据宋代《嘉佑本草》记载,鲎肉主治痔疮;卵可治红、青光眼;胆主治大风癫疾、积年呷咳;尾烧焦主治汤风、泄血和妇科崩中带、产后痢等症;甲壳烧成灰可治咳嗽、退高烧。至今,我国民间仍流传鲎的多种验方。利用鲎血提取变形细胞溶解物,制成检验内毒素的试剂,极为敏感,具有快速、简易等特点,用以鉴别脑膜炎只需15分钟,与常规细菌培养法比较,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由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1986年平潭建成售试剂厂,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标准。
鲎虽起源于远古年代,但发展十分缓慢,资源量甚少。福建省鲎产量居全国第一,平潭、厦门等沿海为主产区。
鲎栖息于沙质海底,昼伏夜出,大部分时间营底栖潜居生活,通常小个体生活在岸边沙滩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大的逐渐移向浅海。鲎不作长距离洄游,每年11月随着水温下降由浅海游向较深水域越冬,翌年4-5月又从深水区游向浅海,繁衍后代,繁殖期5-8月。
鲎为雌雄异体,雌体比雄体大,成年雌体重约4公斤,雄体重约1.8公斤。雌体背负雄体,成对栖息、爬行、游动,称为海中鸳鸯。受精卵经过5-6周孵化成为幼虫,初孵幼虫长7-8厘米,称为三叶幼虫,幼虫经第一次蜕皮后长成幼鲎,从幼鲎到达性成熟,约需4-5年,蜕皮13-14次。
中华鳌即中华鳖,与中华鲎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分布不同
1、中华鳖:中国、日本、越南北部、韩国、俄罗斯东部。
2、中华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二、生活习性不同
1、中华鳖:水栖性,常栖息于沙泥底质的淡水水域。有上岸进行日光浴的习性。肉食性,以鱼、虾、软体动物等为主食,多夜间觅食。
2、中华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同时具有溯河而上的习性;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螯肢将食物送到口部,用颚肢的基节摩擦、咀嚼后再送入口内。
三、特点不同
1、中华鳖: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
2、中华鲎:鲎的血液因含有铜离子显示蓝色。中华鲎血液为蓝色。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华鲎
百度百科-中华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