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都会排出的液滴,粒径一般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100μm,分散介质为气体。液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固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烟。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
飞沫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与飞沫相比,气溶胶更小、传播更远。
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导文件中提出,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中介绍到,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
空气中有新冠病毒吗?还能开窗通风吗?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出,一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会增加传播冠状病毒(SARS和MERS)的风险。为了预防产生气溶胶操作的空气传播,应该确保进行这些操作的医护人员:
1、在充分通风的房间里操作,即每个患者的空气流量至少为 160 升/秒的自然通风房间或每小时至少换气12次,且使用机械通风时可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的负压房间;
2、使用防颗粒物呼吸器,其防护程度至少应达到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 N95、欧盟FFP2标准或同等标准。使用一次性防颗粒物呼吸器时,必须检查密封是否良好。要注意如果佩戴者有胡须,可能造成呼吸器不能正确贴合;
3、保护眼睛(即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4、穿着干净、无菌的长袖袍服和手套。如果长袍不耐液体,在进行预计会产生大量液体并可能渗透进袍服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防水围裙;
5、将房间里的人数限制在患者护理和支持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
哪些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未证实,但是现在已经发现的很多病毒性疾病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
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以空气为分散系,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病毒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应急工作安全手册(2008版)中区分了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以及所需要的防护措施。其中,空气传播指一些直径小于5 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和水痘等)可漂浮在空气中,在易感者吸入了带传染源的空气时发生感染。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将病人安置在负压病房;进入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 而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 微米,常常不会溅出一米以外。
早在1月22日,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提到,在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等)时,医务人员应当如何实施个人防护,包括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防体液渗入的长袖隔离衣等。
知道君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的资料发现,目前已经证实多种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包括SARS、诺如病毒等。
一、SARS病毒
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2003年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其典型代表。
SARS病毒在室温24°C条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病人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约2~10天。人群普遍易感。SARS病人为最主要的传染源,症状明显的病人传染性较强,潜伏期或治愈的病人不具备传染性。
目前已经证明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人”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手接触传播;“动物-人”果子狸/蝙蝠-人(可能) 。
但是,同为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并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2012年,MERS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得到确认,病死率约35%。MERS病毒传播途径相较于SARS病毒少很多,主要是:“动物-人”单峰骆驼-人(可能)“人-人”密切接触(有限) 。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易实现,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暴发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工厂、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国外还有在飞机上发生暴发的报道。
诺如病毒可随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排出造成环境污染,在外环境,如物体表面、污水、垃圾、地表水、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感染诺如病毒后多在48小时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故也称之为“冬季呕吐病”,病程一般2-3天,预后良好。
三、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
周围有感染汉坦病毒的鼠类,然后才导致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后为无症状持续性感染,长期携带病毒,持续性排毒,可在鼠尿液,粪便和唾液中都可检出病毒,其中在肺中病毒的浓度最高。
当含有汉坦病毒的鼠尿液和粪便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粘膜而感染;还可通过被鼠咬伤而感染;或可通过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传播。直接人-人传播未见报道。
四、麻疹病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麻疹病毒的传播主要包括:
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麻疹病毒通过咳嗽、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进行传播。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呼吸、咳嗽等排出体外并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麻疹病毒在空气中或受感染物体表面2小时内可保持活力和传染性。病人传染期一般在出疹前后4天内。
麻疹的流行可以造成众多死亡,尤其是营养不良幼儿的死亡。在已基本灭除麻疹的国家,国外病例输入仍是重要的传染源。
五、肺鼠疫
自然界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这些染疫动物都可以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尤其以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为常见,跳蚤吸血也能传播鼠疫。
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 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 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甚至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 如手指的倒刺等。
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 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 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肺鼠疫暴发。
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如感染鼠疫的狗、猫等,也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当鼠疫菌感染人发展成为肺鼠疫时,即使在疾病早期也有传染性。肺鼠疫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可造成鼠疫大流行,其波及地区远远超出疫源地范围。
六、其他及细菌性传染病
通过空气传播或者气溶胶传播的病毒还有很多,比如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等。狂犬病毒也可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或通过移植已感染病毒的器官感染狂犬病现象很罕见。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无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人际之间通过空气传播拉沙病毒。
此外,一些细菌疾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肺结核、炭疽和白喉。
结核病又叫“痨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侵害人体肺部,发生肺结核。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密切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白喉是疫苗可预防疾病。我国近年来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平均保护时间约为10年。我国2007年至今,未报告白喉病例。
布鲁氏菌也容易通过气溶胶传播,国家疾控中心还通报了2019年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
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粘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2019年12月份,兰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中陆续检出抗体阳性,超过3000人次。
多地通报发现“气溶胶传播新冠”,可以看出这种传播方式的速度都会非常的快速,而且也非常的隐蔽。气溶胶传播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尤其在比较小的环境或者是密闭的空间之内,从而传播到自身。
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在4月12日的时候,一位居民去户外挖野菜,通过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而且像广州、宁波等地也发现过疑似气溶胶传播病例,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确实让很多地方的人员内心紧张起来。因为一名无症状感染者在挖野菜的附近停留过,而且这名无症状感染者并没有佩戴口罩,所以通过呼吸或者咳嗽的方式,将这种病毒喷在了野菜上面,那么这个居民采野菜的过程当中,就会吸入这种带有新冠的空气,从而导致自身获得新冠。
而且通过相应的数据可以看出,气溶胶这种传播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大多数都是因为采野菜而获得的。虽然现在的天气比较暖和,很多人都想吃野菜饺子或者是野菜包子,但是疫情还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尽量居家隔离。不要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去摘野菜,或者是去其他的地方,都有可能导致自身获得新冠风险。而且气溶胶传播也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大家一定要戴好口罩。
同时在疫情期间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不管是出入任何的场所,都要做好防护工作,不仅要带好口罩,同时也要带好一次性的手套,这样就能够减少自己触摸其他物品的几率。而且像停车场、超市、公共卫生间等密闭的场所,都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尽量减少在这些密闭空间内的逗留,能不逗留是最好的。
气溶胶传播其实就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的过程中失去了水分,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了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很远,造成远距离传播。不过根据相关消息如贵州省人民医院应急办公室科长李洋认为,气容胶大多是患者在咳嗽和打喷嚏时产生的,一般常见于医务人员为患者吸痰插管等治疗中。气溶胶传播,并不意味着空气中病毒弥漫,不要误解。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金融交协会秘书长曹军骥也表示,气溶胶传播的威胁并不太大,因为气溶胶传播的浓度很低,而且概率也很低。
总的来说,气溶胶并不可怕,而且气溶胶是由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组成,主要分布在高空,随风飘走了,人呼吸道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那么面对一切未能攻克的新型冠状肺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和家人呢?
第一在公共场所带好口罩是关键,第二,取消一切社会聚集活动,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第三在封闭的空间,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第四,做好日常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第五,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遮掩口鼻,第六,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的身体分泌物,就餐的时候红快要分餐,避免握手和拥抱,第七,做好居家隔离,居家隔离观察的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第八,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自觉避免接触他人,并配合治疗。第九,医护人员要切实做好防护,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和护目镜。
无论是气溶胶传播还是飞沫传播,只要我们共克时艰,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新冠肺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应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微生物气溶胶是一种特殊的气溶胶,是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胶体体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其代谢产物。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距离、传播力度及感染强度受气溶胶大小、空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影响。
而气溶胶传播则是指一些很细的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剩下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这种飞沫核以气溶胶的形式可以漂浮很远,实现远距离传播。也就是说,飞沫更大一些,传播距离更近;而气溶胶更小,传播距离更远。而且由于病毒可在适宜的温度空气中存活数天,这样就大大加大了传播范围和危害程度。说穿了,气溶胶传播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空气传播,危害当然更大。
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者液态微粒,特别是在狭小和密闭的空间内,例如电梯、办公室、车厢、影院等,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比较长,导致他人吸入后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但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空气气溶胶中最多可以存活3个小时(中位值2.7小时),相比SARS病毒时间更长。
气溶胶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狭小和密闭的空间内,例如电梯、车厢、影院等。当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会比较长,在这些地方待的时间过久,被传染的危险性较大。要及时进行通风,降低气溶胶浓度,规范地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有效预防。并且大家要注意定期对特殊环境进行消毒,如电梯、办公室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毒密度。
近期常听到新冠病毒会通过气溶胶传播这样的说法。什么是气溶胶呢?
气溶胶就是飘在空气中不容易掉下来的细微小颗粒。气溶胶普遍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包括自然环境与人类环境。自然产生的气溶胶,如雾,粉尘,烟等。持续时间不长,且携带健康危害成分相少,相对较少。人为环境中打喷嚏甚至甚至呼吸也会产生微量的气溶胶。
近年来的新冠病毒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细小颗粒例如气溶胶的细小颗粒传播,即使人在呼吸时也会产生,新型冠状病毒在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或说话时产生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当这些颗粒被吸入鼻子,嘴气到肺部时,会引起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是飞沫在空气中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合形成的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形式漂浮至远处,而造成远距离传播,它的主要传播特点如下。
一,传播的距离和范围较广。
二,存活时间较长病毒形成气溶胶后存活时间较长,特别是在狭小密闭空间。在这些地方待的时间过久,被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在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存在着一个气溶胶的传播的。嗯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空气中能能达到数10m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了的传播距离,因此也极大地增加了百姓感染度导致疫情难以控制。因此对于防范气溶胶传播,在室内建议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在通风的条件下,病毒可能会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要勤洗手,人与人的距离应该间隔远一些。
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和液态的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而言,患者在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或大小便,医学检验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品时,都可能产生混有病毒的气溶胶。由于气溶胶能飘散在空气中,因此传播距离较远。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有蛋白质壳膜的保护,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当吸入到体内可能会发生感染。因此为了预防气溶胶传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取消社会活动,少和朋友聚会聚集;
2、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要做好消毒工作,门把手、桌子、椅子或马桶垫都是重点消毒部位,应使用消毒液进行擦拭;
4、要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来遮掩口鼻;
5、避免接触可疑症状人的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要使用公筷、要注意分餐,避免握手以及拥抱;
6、严格做好居家环境隔离,需隔离观察者尽量与家人分开居住、分房居住;
7、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如果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的症状,应该就近就诊,要配合当地社区人员的调查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