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西域文化艺术取得了超过前代的巨大成就,多种语言、文字流行反映了西域在当时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显要作用。西域乐舞对长安的时尚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十部乐中,西域乐就有三部(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白明达、裴神符、尉迟青等西域演奏家的高超演技使中原地区为之轰动,柘(音zhe)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拨头舞风靡朝野。
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手工艺品的交流频繁。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造丝绸、制作陶瓷器、种植茶叶的国家。可以说,丝绸、瓷器、茶叶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各色的丝绸织品、瓷器、茶叶等成为了丝绸之路上最具中国特色的交换货品。由于大宗的中国陶瓷制品后来都经海道外销到亚、非、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中国的瓷器备受西方贵族的青睐,被认为是奢侈品。直至18世纪欧洲各国仿效中国的制瓷术建立了自己的制瓷业后,瓷器才进入欧洲的普通家庭,备受主妇们喜爱。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博物馆里都珍藏着通过丝绸之路带去的中国古代瓷器。另外,中国的铁器、纸张、漆器、铜镜、黄金、银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东南亚和中亚、西亚等地。西方的玻璃器皿、香料和各色珠宝也纷纷传入中国。当时,以手工艺品为载体,传播了东西方的文化、架起了东西方互相了解的桥梁。
农作物也是中外商贸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汉代时粳稻传到菲律宾,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后又传到非洲和欧洲,最后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中国的白菜、韭菜、辣椒、茄子、芹菜、芋头等作物的种子传入中亚,从西域传入中国的则有棉花、芝麻、胡椒、红花、蚕豆、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黄瓜、西瓜、蒜、葱、菠菜等。明清时期通过东南亚传入中国的还有玉米、南瓜、甘薯、番茄、烟草等。这些相互传播的果蔬食品,大大丰富了各国各族人民的食物品种,增强了人们的体质,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中外的动物品种也相互补充。例如,传入中原内地的动物有汗血马等西域名马,还有来自中亚和非洲的羚羊、狮子、鸵鸟、斑马、长颈鹿等。狮子尤其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被尊为万兽之王,其石刻形象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权威和实力的象征。从以上这些方面,均可一窥丝绸之路上物质文化交流交融对世界造成的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陶烧瓷、纺织缝纫、冶铁、凿井、桥梁建造、造纸、雕版印刷、烹饪、种茶、医药、数学、天文、地图绘制、炼丹等领先技术都相继外传。
中国的冶铁术传入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促使其更快地进入了铁器时代。汉代的冶铁工艺于两汉之际传至西域、中亚。六朝时期中国的制酒法、养蚕技术传入老挝。中国的种茶技术传入印度、斯里兰卡后,使其日后成为种茶大国。秦汉之际凿井技术传入塞北,继而传入中亚、西亚,至今仍为当地人民提供便利。我国唐时唐三彩传到朝鲜、日本、波斯、埃及等地后纷纷被仿效。先秦时就出现的炼丹术传至西方后,成为近代化学的先驱。中国从三国时起就确立的网格制图学一直使用到元、明时期,对欧洲实用航海图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域外的科技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吸收了埃及制造玻璃的技术后,我们制造的玻璃器皿的质量得到提高,品种也丰富起来。唐太宗曾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提高了我们已有的制糖技术。印度、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历算、医药也陆续传入中国,唐代阿拉伯使节贡献的方物中有药材,后来阿拉伯商人到中国开药铺又传入了一些药方。东罗马的眼科医术比较先进,也传入中国。唐高宗曾患眼病,宫廷御医就用东罗马眼科的治疗技术,为太宗治好了眼病、恢复了其视力。
丝绸之路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拓展资料: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 。“丝绸之路”名称是德国学者的“发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