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体形似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
其前端有单眼1对,两侧各有纵脊1条,其上各有复眼1对,有口,有附肢6对,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第1对短小,由3节组成,是为螯肢;第2对长大,由6节组成,称为脚须,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为抱接器;另4对称为胸肢,位于口两侧,基节常有倒刺,用以帮助摄食,而后一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全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千克以上。
中国鲎一般生活在海底的泥沙中,主要吃一些蠕虫和没有壳的软体动物。它爬行动作特殊,全身裹着甲壳,像一个披甲的武士,眼睛在脊背上,手脚藏在肚底下。在地上爬行时,舞着又尖又长恰似武士手中利剑的三角形尾巴,先爬后跳,有趣至极。它还能利用腹足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且可在借助剑尾的帮助下钻入泥沙中。它那长长的剑尾不仅是一种有利的工具还是它防御敌害的有力武器。
中国鲎的文化内涵
别看中国鲎其貌不扬,却有非常独特的“爱情”。尤其雄鲎对“爱情”非常专一,一旦找到伴侣便形影不离,用爪钩住雌鲎的背,肥大的雌鲎驮着比它痩小的雄鲎,蹒跚爬行遨游海洋世界。渔民发现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雌鲎一旦落网,雄鲎总是乖乖地待在原地不跑,与雌鲎一起双双被捕,被人们称为是“海底的鸳鸯”。如果只抓到单只鲎,渔人会认为很晦气,不放生会“招祸”,而把它放回海中去。
中国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含有铜离子所致,它具有一遇病毒马上凝固的特性。科学家根据这一发现从鲎的血液中提取“鲎试剂”,用做制药和食品工业中毒素污染监测剂和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遭遇病菌感染。
中国鲎
鲎鱼。亦称中国鲎、东方鲎 [horseshoe crab]。剑尾亚纲,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有一个宽的新月形的头胸甲,在背面有一对大的复眼及两单眼,腹面生出六对步足,中部具一口,有一短小的腹部,腹部与头胸甲有关节相接,腹节愈合成一片,游泳足上附着扁平叶片状鳃,有一长而硬的可动关节的尾剑。如:鲎帆(鲎鱼的脊背);鲎杓(用鲎壳制成的杓子);鲎媚(鲎鱼的别名);鲎樽(用鲎壳制成的酒杯)
体长约70厘米左右。雌雄异体,雌的较雄的大。在甲壳背面的前方中央有1对单眼,稍后方两侧有1对形较大的复眼。头胸部有6对附肢,螯肢形态小,其余5对形态均较大,司步行及捕食。腹部呈三角形,其体节均互相愈合,两侧有6个缺刻,缺刻中各具一短刺。
腹部末端有细长能自由转动的尾节,尾节延长如剑,生有锯齿,鲎能利用尾节撑起身体而跳跃。鲎的幼虫与三叶虫相似,故有“三叶虫”之称,实为和三叶虫不同的动物。
扩展资料:
鲎鱼目前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广西省二级受保护动物。同时,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鲎鱼
“中华鲎”又叫“鲎鱼”,马蹄蟹,属节肢动物,剑状尾,全身黄褐色,通常生活在南中国海。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现在世界上的鲎只剩下4种。这种外形有点像龟的生物,存在于我国的南部沿海,北部湾最多。在广西北部湾的海边,成群结队的鲎爬到沙滩上产卵是当地渔民津津乐道的故事。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因此有“生物活化石”之称。
5种。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美洲鲎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尤卡坦半岛到美国的缅因洲沿岸;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圆尾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钦洲地区沿海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