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登上帝位的时候,想后代子子孙孙,大秦帝国永远一脉相承,作为始皇帝,为这个宏大的计划进行了筹谋。
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海内,军事上南平百越,北却匈奴,修建万里长城。政治上,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可谓千古一帝。种种举措,对后代封建制度产生深远联系,是千年大计,秦始皇制度的灵魂延绵了千百年,也算是一种层面上的世代相传吧。
而刘邦为什么认为始皇的措施是暴政呢?首先,从秦始皇的措施来说,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在未曾恢复国力的情况下,客观来看,秦始皇的有些举措未免过于急躁。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频繁的大兴土木,比如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是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众苦不堪言。很多建筑虽极大促进交通发展民族融合,但确实劳民伤财,对于秦始皇一代政权来说得不偿失。这很大的失误。
另外,刘邦作为汉高祖,是亡秦的帝王。帝辛亡国被周扣上“纣”的帽子,“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秦始皇被刘邦称作“暴政”,也是一个道理,作为“天子”总要让自己的政权“得天命”,得民心,方能站稳脚跟。
刘邦仰慕秦始皇,从秦始皇巡游时刘邦远观后发出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是耳”中可以看出。对于自己的仰慕对象,刘邦为什么还参与反秦斗争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受刘邦仰慕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对秦始皇的个人极其崇拜,就如同现在一些少年追星一样,崇拜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所做的事情都认可,与其相关的事也都感兴趣。
所以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包括项梁在内的六国贵族和刘邦这样的地痞流氓也都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虽然法制依然严苛,但畏惧强大的帝国,有怨也不敢言。当胡亥继位后,赵高政权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使本来就严苛的秦法更加严苛,看着一日不如一日的秦帝国,各地纷纷揭竿而起造反。
这时的刘邦虽然仰慕对象不在了,但他的目标依然存在,正好借着社会混乱就也凑个热闹。这不是和自己的偶像做对,而是不满胡亥和赵高的统治,是与现行的秦政府做对。
经过艰难困苦的争斗刘邦终于建立了汉朝,依然延续秦的制度,原因是:
一、这些对于汉初稳固中央政权、恢复生产是非常有利的。汉初期,急需稳定治安,让老百姓安居下来,但任何一个制度需要时间制定和试行,这是刘邦等不急的。再说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做法和制度秦已施行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百姓感受到了方便好处,延续下来理所应该。
二、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当时跟随刘邦打江山的韩信等一些功臣都不是无能之辈,对他们要有一个安排,安排好了,一切太平,安排不好了,下一个皇帝不一定就是谁喽!刘邦深知这一点。他内以分封,外以郡县,甚至还自我发明了非刘不王,无功不侯。
这样的战略性国策使得汉家国祚竟久远了四百余年。
项羽:项羽天生就有王者之气,而且拥有绝对的自信,秦始皇在他眼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着大王性格。
刘邦:刘邦毕竟上了年纪行为举止就稳当了很多,虽对奢华上层社会有着渴望,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心中有着怎样的目标已经非常的明确了。
拓展资料:
1、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刘邦
百度百科 项羽
刘邦在关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咸阳郊外的工地上度过的,虽然辛苦,却也兴趣盎然。也就在此期间,刘邦遭遇了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一次事件:他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丰采。
这次相遇,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如此写道,当时,秦始皇出行,允许百姓道旁观瞻,刘邦有幸挤进观瞻的行列当中,目睹了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远远地仰望到了秦始皇的身影。对于咸阳徭夫、沛县乡佬的泗水亭长刘季来说,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阳,灿烂辉煌,感光受彩之下,刘邦身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久久迈不动脚步,感慨至于极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反反复复,只有这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所传送的感慨,几乎概括了刘邦一生的政治走向。在秦末战国复活的大潮中,刘邦之所以不甘于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秦始皇是早就建树于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样君临天下,在万人观瞻的车马出行中体验人生的满足。
秦始皇千古一帝是没法反驳的,而刘邦的仁义之名是可以反驳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时代都不可能靠着仁义就得到了天下。
以下是我个人意见,希望大家不要骂我。
是的,我认为刘邦根本没法和秦始皇比。不及秦始皇的一半。
就说一个最简单的吧,秦始皇构建了封建君主制的框架,刘邦呢?刘邦构建了什么?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为的就是更好的可以把权力收拢到中央,而刘邦上位呢?彻底打破这个制度,大肆分封。可以说,刘邦的汉朝虽然存在,但是如果不是刘彻,那么可能早就分崩离析了。
不过我倒不是看不上刘邦,毕竟和刘邦比起来你我可能就是蚍蜉。不过刘邦确实是不如秦始皇的。虽然布艺逆袭成帝王是很厉害的事情的。但是刘邦绝对不是仁义夺下的皇位。我觉得刘邦的仁义是表面的,心不狠的人是玩不转政治的。与其喜欢这种隐藏的政治家,我可能更喜欢秦始皇这种把野心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的帝王。
秦始皇奠定了格局,如果胡亥不作妖,那么秦朝不一定会亡于暴政。所以,刘邦是在秦始皇给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可能中原的大统一会延迟上百年。
总之,刘邦和后世那些夺得江山的帝王没有什么区别在我眼里。而秦始皇在我眼里却是个厉害的神人。残暴却有想法,能够统一中原,结束分裂场面。能够修筑长城,能够推行新的制度。这都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刘邦没法比。
这两句话,都是处于司马迁的《史记》。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既然是纪传体,那就少不了风说。
上面两句话,分别是刘邦和项羽说的。但是不是真的呢?无法考究。
原因只有一个,两句话都是司马迁编的。司马迁是武帝时的史官,他怎么知道刘邦和项羽在没成势的时候说的话呢?所以司马迁依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在其他史书中对于刘邦项羽的刻画,来编造。
刘邦在司马迁史记中,被司马迁刻意的“无赖化”、“流氓化”,反倒把失败者项羽刻画的非常正派。其实不止刘邦,甚至武帝刘彻都被司马迁“黑化”了。因为司马迁非常厌恶刘彻,很多的事儿我就不多提了,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司马迁恨孙及祖,顺带把刘家都黑了。
那么两句话的核心含义,就是刘项二人对于始皇的看法。小人物和大人物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出身低微的刘季,看到磅礴大气的场景,引发了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唉,大丈夫应该这样才对!”其实司马迁编的很巧妙。符合刘季当时的身份,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已,他非常的羡慕秦始皇,“这才是爷们儿”。
出身贵族的项籍,看到此场景,颇为不屑,霸气外露,天生的骄傲气质,痛恨秦人。“哼,彼可取而代之!”因为司马迁作为当时的“后人”,他是知道历史发展的轨迹的,也顺带着黑一下刘邦,项羽是有着复兴楚国的雄心的。
相比较,刘季做不到才去羡慕的事情。在项籍眼里,不值一提。
推翻暴秦是大计,一个毛小子在这个时候的唯一念头,就是取而代之。而一个中年人刘季,没有抱负,只能报以羡慕。而且,也确实,当项羽已经在项梁的组织下有了一批子弟兵以后,刘季还依然只是一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