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主要吃各类小昆虫。
比如蚜虫、果蝇、菜虫、蟑螂等,黄粉虫、米虫可以当作家养螳螂的主要饲料。
螳螂的寿命只有6~8个月左右,如果想拥有多只螳螂,可以在它羽化为成虫后的1~15天,让它进行交配。
螳螂一看到一只灰色大蝗虫,会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斜斜伸向两侧,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体上端弯曲像一条曲柄,并且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它们把全身重量都放在后面四只足上,身体的前部完全竖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睛盯住蝗虫,蝗虫稍稍移动,螳螂随即也转动它的头。这种举动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使对方因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而不战自败。果然,蝗虫这种昆虫世界中的跳高跳远冠军,此时竟然想不起逃走,它们只是傻愣愣地伏着,甚至还会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当螳螂可以够得着它们的时候,就用两爪出击,两条锯子似的前足重重地压下来,这时蝗虫再抵抗也无用了,终于成了它的猎物。”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
螳螂是怎样捕食的:
螳螂是肉食的昆虫,也就是专门吃其他虫类的昆虫。螳螂追捕小虫的时候,就像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猛追不放。有时候又象渔翁垂钓,静待鱼儿上钓。当它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虫类的时候,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轻手轻脚接近小虫,连它站立的叶子,也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真是"神出鬼没"。
有时距离要捕捉的虫类稍微远些,螳螂不等小虫接近,也会一跃而上,把小虫捉住。当螳螂准备捕捉蜂类和蝴蝶的时候,采取的"战术"是隐藏在花朵的背后,摆成"伏击阵势"。这时,它坚起上半身,抬起那对象镰刀似的前足,耐心地静待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等到蜂类和蝴蝶接近,才一跃而起。螳螂伏击时候的姿势,就象虔诚的教徒祈祷的模样。
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做"祈祷的信女"。螳螂捕虫的时候,它那三角形的小胸袋,不停地摇动,目不转睛地监视对方,绝不让对方乘机逃跑。当螳螂捕捉蝉和蚱猛等身躯较大的昆虫的时候,就使出浑身的招数,猛然挥动那对镰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对方狠狠砍去,这一手实在使对方难以招架,不等挣扎,就一命呜呼了,螳螂则马上进行一顿丰盛的美餐。
螳螂吃棉蚜虫、红铃虫、玉米螟、菜螟、菜青虫、金龟子、苍蝇、蚱蜢等60多种害虫的成虫和幼虫,螳螂还是蝗虫的死对头,所以螳螂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螳螂生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东南亚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