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Geophilomorpha查外国网站可以查到很多,中文是地蜈蚣目
地蜈蚣的鳌看起来非常可怕,但对其他一些小型生物来说给它们带来麻烦的还是从腹部喷射出的化学物质。喷射的化学物质 可极为方便地指向鳌。具有31对到181对足。
地蜈蚣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蜈蚣,外形较多,其中主要以体细长为主,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已知道最大个体达到35cm+
外形为中宽头尾较窄,
虽然叫蜈蚣,但是不属于一般蜈蚣,属于我国地蜈蚣目。所以网络上最大蜈蚣目中没有它。
毒性较小,喜潮湿,一般以小型昆虫为食物,不会主动攻击人。
有一只大蜈蚣饿极了,想出来找点东西吃。它寻觅了很久,爬到一个洞穴旁边。看见洞穴周围有一堆堆的粪便,知道这是蚯蚓的洞穴。蜈蚣高兴极了,于是它趴在洞穴口,一动不动地等蚯蚓出洞。
蚯蚓躲在深深的洞穴里休息,突然闻到一股异味,它知道是蜈蚣来了。开始时,它很害怕,屏住呼吸躲在洞里不敢出来。后来,它伸出尖尖的小脑袋向洞口窥视了一下,于是心生一计:它趁蜈蚣不防,突然伸出头来咬掉蜈蚣的一条腿。
蜈蚣疼痛难忍,暴跳如雷,想立刻钻进洞去把蚯蚓吃掉,可洞穴很小,没法钻进去,它想:“我的腿多得很,咬掉一条没关系。可是小小的蚯蚓竟然胆大包天,我一定要吃掉它,以泄我心头之恨。”然后它又趴在洞口等候。
过了一会儿,蜈蚣见蚯蚓还没出来,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失去了警惕,蚯蚓又突然伸出头来咬掉它的一只腿。蜈蚣疼得直打滚,更想吃掉蚯蚓报失腿之仇。它不甘心离去,仍然趴在洞口边等候。
蚯蚓仍然采用先前的战术,一会儿咬掉蜈蚣一只腿,一会儿又咬掉蜈蚣一只腿,屡试不爽。不到两个时辰,蜈蚣的腿全部被咬光了。
这下蜈蚣再也没有原来那么凶了,它想离开这里,可是没有腿,怎么也动不了。
蚯蚓看见蜈蚣再也不能动了,于是大摇大摆地爬出洞口,撕开蜈蚣的肚皮,吸干了腹内的汁液,饱餐一顿蜈蚣肉。
不要以为失去了一点点优势无关紧要,一点点地丧失,到最后就将所有的优势都丢了,自己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蜈蚣与蚓》白话译文:一只蜈蚣盘伏在蚯蚓的洞口上,蚯蚓藏在洞里面,突然伸出头拔掉蜈蚣一只脚。蜈蚣发怒想钻进洞里,但蚯蚓洞太小,进不去,正转来转去不知道怎么进去的时候,蚯蚓又趁机拔掉蜈蚣一只脚。
蜈蚣更加愤怒却不知道怎么办,就守在洞口不肯走。蚯蚓于是逐渐拔掉蜈蚣的所有脚,经过一个多小时,虽然蜈蚣没有死但也不能动弹,横躺在地上,就像冻僵的蚕一样。于是蚯蚓大摇大摆地钻出洞口,咬开蜈蚣的腹部吃了蜈蚣。
【出处】《庸盦笔记·蜈蚣与蚓》——清·薛福成
一蜈蚣盘旋蚓穴之上。蚓匿穴中,忽探首拔去蜈蚣一足。蜈蚣怒,欲入穴,而穴小不能容,正彷徨旋绕,蚓复乘间拔其一足。蜈蚣益怒而无如之何,守穴口不肯去。蚓遂渐拔其足,阅一时许,则蜈蚣已无足,身虽未死,而不能转动,横卧于地,如僵蚕焉。蚓乃公然出穴,噬其腹而吸食之。
扩展资料
1、《庸盦笔记·蜈蚣与蚓》创作背景
《蜈蚣与蚓》,文学作品,出自薛福成《庸盦笔记》。文中蚯蚓不畏强敌,以智慧和勇气战胜强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庸盦笔记·蜈蚣与蚓》作者介绍
《庸盦笔记》作者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同治四年(1865),因致书曾国藩,建议改革科举、裁减绿营及师法西方科技,遂入曾氏幕府。光绪元件(1875),应诏上改革内政外交万言书,旋被李鸿章延为重要僚员,协理外交事务达十年之久。
光绪五年(1879),撰《筹洋刍议》,力主发展工商业,实行关锐自主。中法战争期间,任浙江宁绍台道,部署防务,协调前线官兵击退法舰进犯。光绪十四年(1888),擢湖南按察使。次年,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同时历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职。
蜈蚣俗称百足虫,又名天龙。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体长8---25厘米,头部有一对触角,有21个体节,有足21对。第一对形成镰状毒腭且有毒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6个月左右性成熟。成熟蜈蚣体长11----14厘米,宽5----11厘米,背腹稍扁。
一、蜈蚣的药用价值与养殖前景
据有关专家研究,蜈蚣含有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效成分及酪氨酸、亮氨酸、蚁酸等多种物质。具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散结,通络止疼等功效,是“拨毒膏”、“蛇药片”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蜈蚣入药可治疗小儿惊风、口歪眼斜、抽搐、破伤风、白秃病等。我国是蜈蚣的药材产地,在国外特别是在东南亚等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本地蜈蚣名叫“金头蜈蚣”,主产地为瑶华、安福寺、白洋、顾家店、姚家港及古老背,尤以瑶华为佳。过去蜈蚣入药以野生捕捉为主,但随着蜈蚣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蜈蚣货源显得十分短缺,因此,人工养殖蜈蚣前景十分广阔,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获利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门路。
二、饲养管理技术
1、养殖池的建造
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可以设计为环水式饲养池,玻璃内檐式饲养池等。
2、食性和饮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管理
从野外捕回做种的蜈蚣,可选择健壮、无伤病的。放养的蜈蚣密度过大、惊扰过多、或饲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残杀。堆叠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放养300条。
三、繁殖技术
蜈蚣在常温情况下每年产一次卵,如有条件恒温饲养将打破常规每年产两次卵,蜈蚣自已有孵卵、育幼的习性。蜈蚣的性成熟在常温情况下3年,在恒温条件下1年即可繁殖产卵。
二、敌害和病害
蜈蚣的主要敌害有老鼠、蟾蜍、蚂蚁等。蜈蚣在蜕皮和孵化期呈半睡眠状态,若被蚂蚁群乘虚而入,几小时就会被吃掉,还要防止鸡或鸟类的危害。
三、捕捉、加工和等级
人工养殖的蜈蚣,根据需要在9---10月份捕捉,将蜈蚣放入热水中烫死后,用手指从头至尾挤出肠内物,取与蜈蚣体长相第的竹签,将两端削尖,一端从腹面插进头部与躯干第一节间,另一端插进尾部撑好,理直,再用薄竹乍将10条一排夹好,撑直凉干或用炭火烘干即可。
成品要求干爽,头尾齐全,有光泽成条,无碎,无虫蛀、霉坏。特级品每条长15厘米以上,一级品长12厘米以上,二级品长9厘米以上,三级品6厘米以上。
四、注意事项
蜈蚣养殖虽然简单易行,但每到夏季,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湿度的增大,若管理不当,也会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
1、充分供给饲料。气温在25℃左右时,是蜈蚣生长的最适宜的阶段,30℃以上,蜈蚣的活动量最大,进食量也随着活动量增加,蜕皮期相应缩短,产卵孵化和生长发育都大大加快,这时要充分供给足够的饲料,以肉类和蛋白质高的饲料为主,当然蜈蚣最喜欢的食物是昆虫、蝇、蚯蚓和黄粉虫等。
2、饮水要充足。人工养殖的蜈蚣,在饲养池内要有充足的饮水,否则断水数日后,一旦再有了水,会导致蜈蚣暴饮而造成死亡。气温达到35℃时,不注意供水,蜈蚣会因脱水肢体瘫痪而死。
3、疾病预防。夏季病菌大量繁殖,尤以霉菌引起的疾病较为频发。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调节温度,防止潮湿。因此,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要注意适当控制洒水量,做到多次喷洒。另外,严格防止蜈蚣摄食腐烂霉变的食物。
一、生活习性。在自然条件下,蜈晔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二、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三、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作蜈晔的食物。
四、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只。
五、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准确把握蜈蚣生活习性,创造蜈蚣养殖最佳环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据此习性,我们建造了比较合理的养殖池,经实际检验,养殖效果良好,具体建造方法请参看视频部分。
准确把握蜈蚣活动特点,选择最佳投喂时机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活动,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风力在六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对蜈蚣投喂饲料要遵循一定规律,而不是一成不变,必须遵循的规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点投喂饲料,以便蜈蚣形成条件反射,培养进食的规律性,同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雨后天气闷热的夜晚,蜈蚣活动加强,食欲较好,可适时增加投食量;大风或阴雨等不良天气应减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总之,应充分考虑气象因子对蜈蚣活动的影响,合理投食。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预防蜈蚣自相残杀
在蜈蚣生活密度过大或惊扰较多的情况下,易引起相互残杀而死亡。但在饲养条件下,随着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够的新鲜饲料和水源,不加大对它生活的惊扰,即使养殖密度较大,对其生活也无多大影响。尤其是同一母体所产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长大后就是几十条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够新鲜饲料和水源,保持安静的环境,是人工养殖蜈蚣的必备条件。除非培育种苗需要,尽可能避免将产于不同养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饲养。
掌握蜈蚣饮食规律,科学调配蜈蚣饲料
野生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喜食的动物性饲料包括:蚯蚓、鼠妇、蜘蛛、蜻蜓......等,在动物性饲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也食植物性饲料。为降低养殖成本,扩大饲料来源,喜旺药用动物养殖场特别重视植物性饲料的开发利用,并研究出几种蜈蚣十分欢迎的混合饲料配方,由于混合饲料供应充足,营养全面丰富,依此为主食供应蜈蚣,可以明显促进蜈蚣生长发育,提高幼蜈蚣的成活率。
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饲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蜈蚣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蜈蚣的日常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喂食、供水、防逃。
一、喂食管理—混合饲料的制作
蜈蚣是杂食性动物,野生蜈蚣以捕捉活体小动物为食,我场在养殖过程中以各种动物尸体及内脏、动物血、面条、大米、豆腐、瓜果、蔬菜等为主要原料,经简单加工供蜈蚣食用,实践证明,蜈蚣很喜欢吃。 鱼可以直接切成块放入食盘供蜈蚣食用,煮熟的面条、吃剩的大米饭也可直接装入食盘放入蜈蚣池内,我场养殖蜈蚣主要供应荤素搭配的混合饲料。
二、 供水管理—蜈蚣一天也离不开水
蜈蚣可以十天半月不进食,但一天也离不开水,因此,必须确保蜈蚣生活的垛体水分适中,蜈蚣的生活环境有充足的饮用水供应。 蜈蚣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养土的含水量要求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即将蜕皮的蜈蚣对养土含水量要求大些,蜕皮后的蜈蚣对养土的含水量就要求小些,同一个养殖池内的蜈蚣,在同一时间对养土湿度的要求有很大差别,我场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池的结构,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
大棚或室外养殖池,我们可以直接用水管向垛体喷水,水通过垛体流下来,大部分进入垛体下面的坑内,室内养殖可直接用水管将水注入垛体下面的水池,直到水从水池的上沿流出,垛体底层基本上是被泡于水中的,湿度最大,随着垛体上移,湿度递减,垛体顶部湿度最低。整个垛体自下而上湿度变化明显,轻松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蜈蚣的特别需求,但别忘了将养殖池四周的水沟加满水供蜈蚣饮用。
人工养殖蜈蚣
蜈蚣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治风毒疮肿、恶血聚积、小儿惊风和痉挛抽搐等,在国内外医药市场上需求量很大。现将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饲养与管理
人工养殖蜈蚣有两种方式:
1、半自然状态下室外养殖多采用池养方式。养殖池要建在通风,排水条件好。向阳的地方。从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积为5一10平方米。紧靠围墙内侧绕口周建一条宽10厘米、深3厘米的水沟,靠沟的里侧建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用来投放饲料。养殖池的上方要搭棚遮荫和防雨淋。为了防止蜈蚣逃跑,养殖池要求四壁光滑和建造水沟;池底铺10厘米左右厚的疏松细沙土,然后填3厘米厚的已发酵的畜粪,粪上撒些鸡毛、鸡骨,最后铺上碎瓦片或碎石。
2、室内全人工养殖有缸内放养和室内放养两种:
①缸内放养:在室内设置若干瓦缸,缸的底层铺放厚约10厘米的泥土,土面堆若干层瓦片、石块等,上面再覆盖小块麻袋片,缸口用细铁丝网制成的罩覆盖,
②室内放养:饲养室用的房间最好有天花板,或在屋顶铺设铁丝网,还要设置铁纱门和铁纱窗,以防蜈蚣外逃。室内四周用瓦片、沙、石块和少量泥土堆叠在瓦石堆中,尽量多创造一些适合蜈蚣栖息的缝隙场地。为充分利用空间,瓦石堆可尽量堆叠高些。
人工饲养可因地制宜选择饲料,如各种昆虫、蚯蚓、鱼、虾、蛋、肉类、动物血、杂骨和瓜果等。但要求新鲜,腐臭或不新鲜的食物不能喂。可每隔2~3天喂一次,但第二次喂时,需将上一次的残余食物清理掉。蜈蚣有饮水习性,每次喂食时要在饮水器皿内放足够的水。第一批养殖的蜈蚣种源,多来自捕捉的野生蜈蚣。作为种用,要求选择已有3~5年龄,达到性成熟的蜈蚣,并且体健活跃,背乌亮有光泽。雌雄搭配比例以10:2为宜。蜈蚣视力白昼差于夜晚,大多不合群,晚上8~11时是捕食高峰。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10℃以下蜈蚣不活动,低于0℃对其生存不利。天气闷热、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频繁,刮风下雨时活动少。故蜈蚣活动程度与气候因素有关,应随时注意调节。为了使蜈蚣安全过冬,可在饲养池中挖一条80~100厘米深的沟,将垃圾与挖出的土以l:2的比例拌匀,将沟填平。然后盖上瓦片、碎砖,将蜈蚣放人。在瓦片碎砖上再盖一层稻草或细土,使土温升高并保持稳定,保证蜈蚣安全越冬。如在室内养殖,应将门窗关闭并挂上草帘,必要时用炭火加温,提高室内温度。
二、蜈蚣的繁殖
繁殖蜈蚣首先要进行雌雄鉴别,掌握雌雄比例。比较准确可靠的鉴别方法是:用手指轻挤其尾部生殖器,以有无退化生殖肢来确定雌雄性别。雌性蜈蚣前生殖节的腹板无生殖肢,而雄性蜈蚣则有一对退化的生殖肢和阴茎。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未夏初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从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旺盛期。雌蜈蚣产卵前体态臃肿,腹部几乎贴近地面,行动缓慢,并会自行挖好浅洞穴,产卵。孵化一般在洞穴内进行,也有选择凸凹不平的石块底下或树根附近产卵的,每次产卵20~60粒。蜈蚣生命周期一般是5年,少数个体可达6年,最大体长可达17厘米,最大体重可达14单位重量。蜈蚣长到4年后性成熟,开始第一次繁殖;第5年进行第2次繁殖。
三、敌害和病害
蜈蚣的天敌有老鼠、石龙子、赡蜍、蚂蚁等。蜈蚣在孵化和蜕皮时动作迟缓,易被蚁群乘虚而入,只要几小时就可被咬死吃掉,故要提早防治蚂蚁,池养蜈蚣还应注意防止鸡和鸟窜入。蜈蚣的病害比较少,但在6一8月高温季节,如果温度过高,易遭绿僵菌的侵害。被感染的蜈蚣皮膜上出现黑色小点,以后小点浸润扩大,体色失去光泽,食欲消失,乃至消瘦死亡。预防绿僵菌的传染,关键是要注意调节温度,不让饲养场过于潮湿。
四、捕捉和加工
1、捕捉蜈蚣,可先用木棍将蜈蚣轻轻压住,然后用食指准确地重按头部迫其毒胯张开,再用拇指与中指捏住头部,迅速投入容器内。也可用竹夹或铁夹捕捉。捕捉时如被其蜇伤,被蜇处会剧烈疼痛,但无生命危险,可用氨水或花露水涂抹,也可用鸡蛋清或清凉油涂抹,或用大蒜捣烂外敷。
2、蜈蚣的加工方法是:将蜈蚣放人热水中烫死后,用手指从头到尾挤出肠内物,取与蜈蚣等长的两端尖的竹签,一端从腹面插进蜈蚣头部与躯干第一节问,另一端插进尾部,撑好理直,再用薄竹片按10条一排夹好,晒干或烘干均可,但要尽量避免折头断尾。如不慎有断肢脱落,也可收集起来一并销售,其药用价值不变。
蜈蚣又叫天龙、白脚、松毛虫、百足虫,千足虫等,有红头、青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类中药材,目前非常紧缺。蜈蚣入药主治风毒疮肿、恶血积聚等症,具有怯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抗惊厥等作用,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由于畏热喜寒,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其适应性强,容易人工养殖。蜈蚣喜欢在枝木、乱石堆、荒芜阴湿的茅草地及大石下等隐蔽处生活,昼伏夜出,晚秋后钻入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到翌年惊蛰后才开始活动。我国人工饲养的蜈蚣多为红头少棘蜈蚣,它的生长快,繁殖能力较高,一条成虫每年可孵出幼蜈蚣一百多条。
一、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
1.野地养殖法:此方法简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没的地方,挖一条长宽不限的小沟,内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骨头、肠、鱼刺、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的腥味,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开沟捕捉到蜈蚣,捕捉后再补充新鲜的食物,覆以细土,以便继续捕捉。清明前后是捕捉蜈蚣的最适季节。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蜈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次饲养蜈蚣,可以解决种源问题,且特别适合那些没有专业饲养条件的人。
2.室内全人工养殖法:室内养殖可采用水泥缸,缸底面积最好为50×40厘米。将水泥缸以“品”字形叠放2~3层,用玻璃板作缸盖,缸内均应铺上松软的细土,厚度视季节而变,一般春、秋季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层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块、小木块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制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应蜈蚣所需要的饮水。放养的密度与个体大小,不同生长期以及饵料情况有关,一般每缸可饲养1~2龄幼体蜈蚣200条,或3龄蜈蚣75条,或4龄以上蜈蚣40~50条左右,每缸约有4条雄性成体即可。其它方面,可参照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池养法进行。
3.室外自然状态池养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背阳避风,僻静的山坡地方。池用砖、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大池内应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别饲养。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池底面不浇水泥,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并留有隙缝,池内也栽种杂草、树木,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
(2)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也可购买种苗。一般种苗应选择3~5龄性成熟的蜈蚣,要求体壮活跃,背乌亮而有光泽,雌雄搭配以10:1为宜,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450条为度。池内湿度以60~70%较为合适,不宜超过75~90%。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不仅妨碍正常发育,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29℃间,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42℃时,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应随时注意降温,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温暖、饲料充足的环境。
(3)蜈蚣为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蟋蟀、蝉、蚱蜢、蜻蜒、蜘蛛,虫蛾等,饲料应以禽、兽肉食为主,如泥鳅、黄鳝、蚯蚓、蜗牛、蝙蝠、鼠类、壁虎、蜥蜴、蛇类、蝇蛆、白蚁、地鳖虫等,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如鸡血、杂骨、肠肚、禽毛、鱼虾小杂等。蜈蚣有时也屹瓜果、胡萝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适当搭配25~35%的莲子草,叶叶绿等青饲料。夏秋季节傍晚,还可点灯诱虫、蛾供蜈蚣捕食,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过蜈蚣也耐饥饿,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以供应充足的饮水。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应多放,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
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幼体蜈蚣可2~3天喂食一次,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并要把较大的食物
蚯蚓也称“地龙”、“曲蟮”,是一种身体细长柔软的环节动物。我们常见的蚯蚓是环毛蚓,全身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它生活在土壤中,长期的穴居生活,使它的头退化,没有眼。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温度对蚯蚓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也是蜈蚣,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
在自然条件下,蜈晔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作蜈晔的食物。
和蚯蚓哟共生关系的动物和微生物等,互利共生或原始合作等
蜈蚣和蚯蚓的生态位基本上没有重叠,所以相遇之后没有种间竞争,打个照面就没有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