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这是丝绸之路的提出者李希霍芬的观点。
1870年,李希霍芬来到河南,考察了洛阳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等,而后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中,首次提到从洛阳到撒马尔罕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并将其称为“丝绸之路”。
1877年,李希霍芬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说:“河南府(洛阳)通往中亚,并向西延伸至罗马的商路,在罗马帝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的丝绸沿着这条商路到达罗马,因此可以称为丝绸之路。”
这里,李希霍芬正式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词,同时提出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然而,关于其内涵,后世学者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出版《丝绸之路》一书并广泛传播后,起点之争便拉开了帷幕。虽然该书仍沿用李希霍芬的观点把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不久便有学者认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已经与西域产生了联系,并形成了一条路上通道,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今西安)。这一观点逐渐得到了国内群众的认同,并成为今天的主流观点。
1、丝绸之路始于汉朝。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4、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1、起源: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所以后命名为“丝绸之路”。
2、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祖国的统一;丰富了中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1、丝绸之路简介
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透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墨,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的东、西方商贸通道的总称。丝绸之路有数条干线和支线,有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绿洲丝绸之路。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西域,是历史上世界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荟萃之地。中原文化、古罗马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曾通过丝绸之路在这里粉墨登场。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长安是汉朝和唐朝的国都,当时各地丝绸和其它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再由各国商人组成商队,浩浩荡荡爬上陕甘高原,越过乌鞘岭,经过甘肃武威,穿过河西走廊,到达当时的中西交通要道敦煌。另外青海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后分为三路:
北道,是经伊吾(今哈密)、北庭(今吉木萨尔)、到乌鲁木齐,然后经过石河子、阿里麻里(今霍城)、伊犁抵达黑海沿岸;
中道,是经吐鲁番、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翻越帕米尔高原抵达地中海;
南道,是经阳光、若羌、且末、于田、莎车,过阿姆河抵达伊斯坦布尔。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世人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等中世纪世界几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商人友好交往的遗址,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宗庙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古窑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