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最早是个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来的。据说当时普鲁士政府打算修建一条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铁路,以便于外运殖民地资源,于是就派出一个考察团,里面就包括李希霍芬。考察结束后,他在(中国我的考察报告)一书中首次提出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这一时期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中亚之间。以丝绸茶叶为媒介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后人在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考证,确定将路线延伸至地中海,西亚,欧洲,逐渐的形成了,我们现在认为的连接中国于罗马的丝绸之路。当然也有香料之路,珠宝之路,茶叶之路的称呼,但丝绸之路基本成为共识。
要说丝绸之路的开创史,从某方面来讲,也是以汉朝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突破以突厥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明包围的斗争史。更是汉文明第一次对未知世界的 探索 实践。公元前138年,经过文景之治富裕起来的大汉朝廷。终那位千古一帝的带领下打算用刀剑对匈奴一雪前耻。派出张骞带领了100多人的团队,在向导的带领下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人世代欺压的大月氏人,东西夹击匈奴。刚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抓住带到了匈奴王庭。被关押十一年,娶妻生子,持汉节而不屈,后趁王庭内乱西逃大宛,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大宛王感其忠留他在大宛住了三个多月,后来派人将他送到了今天的大月氏国。张骞说明来意,但是大月氏刚刚换了新王又收复大厦故地,正是水草丰美之地,生活富足,不愿再起战端。张骞在大月之住了一年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风土人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据传也带回了更先进的冶铁技术,使汉朝的武器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从大月氏归来时,他没有走熟悉的天山道,而是走了柴达木盆地南侧。不幸的是再次被俘。幸运的是他没有被杀,也没有被送去匈奴王庭,而且一年多后再次遇到部落内乱,他又趁乱逃跑,带着自己的妻儿于公元前126年回到汉朝,前后历经十三年终于归来,此时的张骞衣衫褴褛,形如枯槁,持节拜于堂上。由当初的意气风发少年郎,成为今日的满脸风霜沧桑汗。历经十数载,深入虎狼穴,满朝文武,皆以为他,早已客死蛮荒地,谁成想他竟能持节归来!汉武帝感其忠节,以军功封为博望侯。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任务失败了。但是历经13年却对西域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是汉农耕文明,第一次用自己的脚步对包括匈奴大宛,大月氏,西域诸国在内的草原游牧文明,的实地的 探索 与考察。
后来汉武帝根据张骞提供的情况,尤其是河流湖泊的位置,走向和季节性。分别在公元前127年,121年和119年由卫青和霍去病统领大军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燕然勒石封狼居婿,平定河西走廊。分别设置武威,酒泉,张掖,嘉峪关,四座重镇。由此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张骞的出使西域也被史学家称为凿空之旅。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去了中原的丝绸,漆器,茶叶,手工艺品。带回了西域的宝石,葡萄,胡萝卜,石榴,菠菜,西瓜。和产油量极高的芝麻。让中国人对油炸食品的渴望成为了可能。后张骞于公元前116年在长安家中去世。因其在西域的美名,此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皆名博望侯。
此后随着汉朝国力日盛,对西域的影响愈来愈大后,终于公元前
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三十六国,西域各地第一次纳入中国的版图。丝绸之路第一段从长安到中亚,终于打通并且逐渐稳定繁荣起来。
古代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扩展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起点主要是广州和泉州。先秦时期,岭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开辟了以陶瓷为纽带的交易圈。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更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南海丝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之路的叫法现在已经家喻户晓,可是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最初并不是用作丝绸交易的。丝绸之路的前生还有“青铜之路”、“彩陶之路”和“玉帛之路”。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讲“丝绸之路”前世,再谈“丝绸之路”的今生!
在这三者之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彩陶之路”,关于陶,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陶片来自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在这里出土的陶片据碳十四测定其制作年代大约为两万年前。当然欧洲也有上万年的陶片出土。但是,同一物体在地理位置跨度如此之大的两地都出现,并不一定说明两地之间存在联系。并且以现在考古学家所掌握的考古资料是无法证明这条“彩陶之路”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的具体传播路径是什么?即到底是东方彩陶艺术西传,还是西方彩陶艺术东渐,亦或是两地彩陶各自发展然后汇合交流相互影响,或者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巧合(巧合说从文物出土来看显然站不住脚)。
从发现的彩陶文物的纹路和样式来推测,早在五、六千年前欧亚大陆上应该就有了多次关于彩陶工艺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成果很明显的体现在了后期的彩陶工艺之上,这一点我们从罗马尼亚彩陶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的特征上可以得到证实。
其次,那就是“玉帛之路”。这里所说的“玉帛之路”其实专指“玉石”,与“帛”并无关系。其之所以取名为“玉帛之路”,源于“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成语。其主要用意是,寓意这条绵亘千里的玉石之路上,所有的战争纠纷都能够化作和平的玉帛商贸。
在中华文化中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载体,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要远远超过其他的物质载体。
首先,在原始先民看来玉是沟通鬼神的媒介,所以原始部落中只有巫师和部落中地位突出的首领才能拥有玉,这一点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都有证明;
其次,玉对封建王朝而言,玉璧、玉琮、玉璜、玉璋等等都是帝王们用于礼天、礼地、礼东方的神器,是封建王朝不可或缺的;
最后,玉对于个人而言,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玉有五德等等,关于玉的界定让玉成为了象征身份的必备之物。
但是对考古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最初因为古人勘探技术的限制玉料大多来自于西方,所以便有了“美玉出西土”这句话,有了“周穆王西巡”的故事。而这里的“西土”“西巡”跟后世的“西域”一样,都指的是阳关以西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西走廊以西的青海、新疆等地。因为中原地区对玉的强烈需求(这一点可以从齐家文化玉器中使用的和田玉料及妇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玉器的材质得到证实),因为有大量的需求,且自己本土玉资源短缺,于是“玉石之路”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最后,要说的是“青铜之路”(关于“玉帛之路”和“青铜之路”的先后顺序,学界尚不明确,笔者暂时以自己的猜想为它们排序,笔者认为这与两者的用途差异和制作工艺的难度有关,青铜需要经过寻找矿石、挖掘矿石、然后进行加工冶炼才能产生,而玉石却可以直接从大自然获取。从人类历史来看发现制作的难易程度决定物体被人类使用的时间)。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是中亚地区游牧民族,即两河文明(今天的伊拉克地区)。而我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方是位于西北地区的甘肃临夏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址,现出土有距今4000多年的“中华第一镜”、“中华第一刀”、“中华第一斧”。综合这两条信息,结合“彩陶之路”“玉帛之路”的历程及考古资料足以说明“青铜之路”极可能是一条自西向东的传输之路。
所以说,丝绸之路这条路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长度和任务。它就像长城一样有的地段是战国时候修的,有的地段是秦朝修的,也有的时汉、唐时修的,更有的甚至是宋朝修的,到了明代后,明王朝在这一段一段不同时期的长城的基础上再进行取舍、修缮和补充,最终才形成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明长城。当然丝绸之路与前三者相比较它是一条非常确切的,有着详实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证实的,一条古老的东西方之间贸易交流的见证之路。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是沿线不同地区间文化、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它将东亚、东南亚与东非、西亚和南欧贯通起来。丝绸之路的最初出现可能不仅仅只是用于货物的贸易,它与宗教文化的传播有着很紧密的关系。世界上走的最远的不是学者,也不是商人,而是传教弘法的宗教信徒。一如玄奘、鉴真,甚至包括那些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家,五月花号上的英国清教徒们等等。所以,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可能更多的是像玄奘一样的佛教信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