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绸之路始于汉朝。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4、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公元前119年可视为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张骞率300人与乌孙通商,而后派副使分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其他诸国)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骞出使西域,可视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日
丝绸之路起源的时间是公元前114年。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之路主要是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始的,也就是2146年左右了
导语:我们现在听着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挺好听的,但是人家可不是走蠢萌路线的小清新,人家是可是正宗的实力派。丝绸之路最早是由游牧民族4000多年前的迁移活动塑造成的。后来人们就沿着这条路径将中国的丝绸运送出去,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丝路。那么,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丝绸之路最早是谁提出的?丝绸之路的由来我们一起来分享。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 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哪一年 丝绸之路的由来
从历史来看,张骞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建立的历史起点,也可以说公元前138年正式开启了丝绸之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丝绸之路的由来
汉朝西汉时期,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
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即古代沟通中外的远洋航线,以及国际间的其它远洋航线。它是远程的而不只是近邻的,国际的而不只是国内的,经常性的而不是偶发性的。它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当然不限于丝绸,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便有人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出口上升至首位,于是也有人称丝茶之路。丝绸、瓷器、茶叶都是中国的特产。育蚕制丝织丝绸,烧制瓷器,种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丝茶之路,都有浓厚的中国色彩。但丝绸出口贯串始终,称丝绸之路可以涵盖全体,既有历史依据,又形象,更具浪漫意境。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33-1905年)把古代陆上的中西贸易通道形象生动地称为丝绸之路,为人们普遍接受。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年)等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相对于陆路,海路便自然地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者三杉隆敏、中国学者饶宗颐、陈炎等也先后加以研究。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规模最大。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世界性显学。
海上丝绸之路跨越重洋,不限于交通贸易,包括了国家关系与民间交往的层面,开辟了国际间物质与非物质交流渠道,加速了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它是友谊之路,文明传播之路。
作为一个美称,它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平等互惠的而不是欺压掠夺的。因此,纯海上军事活动应不在此范围,只能算是海上活动。对各种海上活动的统称,从唐代韩愈撰《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起则有“海事”之名。
时间上,就中国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宜划定在古代。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它上起秦汉,下限则至鸦片战争时期。这个上下限,世界其他地区容或有先后不同。在此之前,中国当有海上的交通、军事、捕捞活动,但如没有国际之间的经常的贸易,恐怕不能称海上丝绸之路,只能称海事,或海上交通、海上活动。如未能证明是经常性的,而只是偶发性的,或有去无回的,也不成航路,走的人多了,才成了路。但可视为前期的探索,或萌芽。对其研究亦是需要的,或可找到充分根据将上限推前。下限看来是很明确的。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主权沦丧,对外无平等可言;这时世界的东方,从非洲、印度至东南亚,许多国家早已沦为殖民地。这时候,海上交通贸易还是有的,也是需要研究的,但不宜再使用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至于当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世界上许多原殖民地先后独立了,享有国家主权,包括关权,平等互惠地对外交往与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光彩,或可以称为当代海上丝绸之路,以示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