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不是昆虫,蝎子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真节肢动物亚门(Eu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ea)、广腹亚纲(Latigastra)、蝎形目(Scorpiones)。蝎子体表被覆高度骨化的外骨骼,躯干背面呈灰褐色或者紫褐色,腹面、附肢及尾部黄橙色。蝎子的身体分为前体(头胸部)、中体(前腹部)和末体(后腹部)3部分。其中前体和中体合称为躯干,呈椭圆形;末体较窄,细长上翘如尾巴状,也称为尾部。
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Insecta),主要特征如下: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2.头部不分节,长有口器与1对触角。3.一般具备单眼和复眼。4.胸部作为运动中心,长有3对足。5.通常情况下,成虫会长着2对翅膀,但也有例外。6.腹部包含大部分内脏与器官,是生殖和营养代谢的中心。7.昆虫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系列内、外形态的变化,即变态过程。
蝎子的形态:
1.头胸部呈前窄后宽的梯形,背侧有坚硬的背甲,密布颗粒状突起。蝎的头胸部有6节组成,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和4对步足)。在头胸部前端的眼丘上有1对中眼,前侧角各有3个侧眼,中眼和侧眼皆为单眼,只能感光不能成像,故蝎的视力很弱。
2.腹部蝎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背板中部有3条纵脊,第1节腹侧有2片半圆形的生殖厣(生殖腔盖),是前腹部第1节的附属物,打开后可见一多皱的生殖孔。第2节腹板呈短把状,两侧各连一栉板,构成“八”字形的栉状器,栉状器上有丰富的神经,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第3~6节腹面左右各有1个圆形的书肺孔,共4对分别与相应的书肺相通,是体内外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起呼吸作用。第3~7节腹板较大,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因此,腹部可舒张和收缩。
3.尾部又称后腹部或末体,由5节组成。尾部能向上和左右卷曲(但不能向下卷曲)。每一节背面都有中沟,第5节最长,呈深褐色,其腹面后缘节间膜上有1个开口,为肛门。第5节后是一个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的毒腺,尾节最后是一个尖锐的毒针,毒针近末端靠近上部两侧各有1个针眼状的开口,其与毒腺管相通,能释放毒液,用以捕获猎物和攻击天敌。
蝎子不是昆虫,是动物界节肢动物蜘蛛目的总称,蜘蛛也同样是蜘蛛目,其典型特征是瘦长的身体、螯合物、阶段性弯曲的带毒刺的尾巴(后腹部)。
蝎子在分类学上和昆虫属于大家族中邻近的群类,因为昆虫的定义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蝎子不符合上述昆虫的特征,但是和昆虫一样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的大家族,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区分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
2.头部不分节,长有口器与1对触角。
3.一般具备单眼和复眼。
4.胸部作为运动中心,长有3对足。
5.通常情况下,成虫会长着2对翅膀,但也有例外。
6.腹部包含大部分内脏与器官,是生殖和营养代谢的中心。
7.昆虫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系列内、外形态的变化,即变态过程。
螳螂比蝎子厉害,螳螂吃蝎子的,这是我在CCTV-3的动物世界中看到的,而且刺猬也吃蝎子。
法布而的昆虫记里还有蜘蛛,蝎子和蜘蛛都不是昆虫。但是作为观察记录,写这些也没有关系。一本书里大部分篇幅说的都是昆虫。名字叫昆虫记也没太大问题了。又不是学术论文,不用计较太多的。
蝎子不是昆虫。蝎子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有着典型的特征,例如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和带有毒刺的尾巴。
蝎子经常昼伏夜出,喜欢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活,并且害怕被强光刺激。蝎子一般都是群居,喜换安静,而且有辨别窝穴和认群的能力,它们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一般在大群的蝎子窝内雌蝎子和雄蝎子都有,而且有大有小,相处很和睦,很少发生互相残杀现象。但如果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却是互相残杀。
种源特点
在本地捕捉野生蝎子野生蝎一般都群居于青石板的阳坡和半阳半阴坡地的隔缝和隙洞内,捕捉时,首先要查明蝎子经常栖息的场所,然后寻找蝎子排出的白色粪便,粪便的线路和光滑的空道,就是蝎子出入的痕迹,沿此痕迹寻找,即可找到蝎窝。
捕捉野生蝎的时间最好在每年的5~6月底前进行,此时捕到的为临产母蝎,出蛰后经过一段时间觅食,体力恢复较好,且在自然条件下,受精卵发育好,家养两个月左右就能产仔蝎,所产仔蝎成活率高。
采集野生蝎的有利时机是雨过天晴或大雨过后的次日晴朗天气,此时野生蝎的活动频繁,可乘机捕捉。
1.不是。
2.蝎子不是昆虫,蝎子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种类的统称,蜘蛛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螯、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后腹部)。
3.陆地上最早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
4.注:任何蝎子都有毒,毒性大小不同。
5.蝎子的生长习性群居性: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6.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杀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7.冬眠性: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
8.变温性:蝎子虽是变温动物,但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均能够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不太活动。
9.气温低于20℃活动较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最为活跃,温度超过41℃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会很快死亡。
10.忌光性: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
11.据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12.忌刺激: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