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节肢动物,和蜘蛛是近亲,它的头和胸相连,外形犹如马蹄,所以,渔民又把这个偶然猎得的奇怪的动物叫作马蹄鲎。鲎头部正中的是嘴,在嘴的周围有6对长爪,行动宛如蜘蛛,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鲎蛛。鲎的全身披着硬甲,还有一条坚硬而长满针刺的长尾巴。这自然是为了防身。但是在鲎的身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在它的头部两侧各有一只复眼外,在头部正中,还有一对单眼。它怎么有这么多眼睛呢?而且,既然是单眼为什么又冠以“对”呢?这是因为,它的这对眼睛,两只眼完全合在一起,只在正中以一条细细的黑线相隔。可不要小看这对单眼,它却是鲎行动的指南,又是近代仿生学者急于模拟之物。它像一具最灵敏的电磁波接受器一样,能接受到深海中最微弱的光线。鲎就靠着它,生活在深邃的海底,行动自如,从不迷失方向。
早在泥盆纪就生成了的鲎,要从时间上来算,它已经经历了4亿个春秋。从生物进化的进程来说,它却一直停滞在泥盆纪,成为泥盆纪生物的活标本。当幼鲎由于阳光照射、温沙孵育而挣脱卵壳问世时,它的长相可以说和岸边冲积而至的三叶,虫的后代一模一样,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它是古三叶虫的后代。
从环境来说,早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我国南方形成了地质学上称之为华夏古陆的大陆,也形成了厦门、宁波、湛江等深海水域。这个时期,海域温暖平静,没有致命的细菌威胁。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的安逸,就无需去战斗。脱离了生存斗争,生命也就中止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鲎,就这样告别了同期的生物,成为当今世界上仅有的5种活化石之一。
鲎是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别,节肢动物门的动物统称,包括一百多万种无脊椎动物,几乎占全部动物种数的84%。成员多样。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体外覆盖著部分由几丁质组成的表皮,能定期脱落,表皮是保护装置,起外骨骼的作用,为肌肉提供附著面。
肌序复杂,有的特化以操纵飞行和发声。有许多特殊的感觉器;体腔退化而代之以血腔;神经系由背面的脑和一对腹神经索组成。身体对称,由多数结构与功能各不相同的体节构成,一般可分头、胸、腹三部,但有些种类头、胸两部融合为头胸部,有些种类胸部与腹部未分化。
鲎的生活习性
鲎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
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最具特点的就是鲎的血是蓝色的。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
鲎是生活在深海里的一种动物,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鲎是节肢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因为它的体形像马蹄,行动像蜘蛛,有人称它马蹄蟹或鲎珠。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鲎就问世了,它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是一类与化石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由于它历尽沧桑却没有多少进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物的老样子,因而被称之为"活化石"。 水中的鲎,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是因为雌鲎的前4条腿上,长着4把钳子,而雄鲎却是4把钩子。原来雄鲎总是把钩子搭在雌鲨的背上,让"妻子"背着它四处旅行谋生。 丑陋而懒惰的鲎,对"爱情"却很专一,雌雄一旦结为夫妇,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背驮着比它瘦小的"丈夫",蹒跚爬行,因此获得"海底鸳鸯"的美称。北部湾一带的渔民都称它们为"俩公婆"。每年春深水暖,成群的鲎乘大潮从海底游到海滩生儿育女。有经验的渔民熟悉鲎的行动路线,事先在半路上布下了长长的渔网。鲎一旦遭到暗算,就只好网中待毙,插翅难逃。这些夫妻鲎,不论是从深海旅行到浅滩,还是被捕入"狱",从来都是双宿双游,总不分开。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抓住公鲎的尾巴时,这只公鲎紧紧抱住母鲎不放,母鲎也不原弃夫而逃,结果它们一块儿被提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