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丝绸业发展的特点。
汉初统治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将农桑视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伴随着汉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汉代的纺织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官营、私营纺织业这时皆已颇具规模。在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
扩展资料
古代丝绸发展
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古代丝绸之路发展阶段
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
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开始策动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7世纪到12世纪二度繁荣。
唐朝时,中国政府借击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各国,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打通了天山北路的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这一时期东罗马帝国、波斯(7世纪中叶后阿拉伯帝国取代了波斯的中亚霸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令这条商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
12世纪以后
蒙古帝国和它在中国的权利继承者,对这些从西方前来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欢迎的态度,元朝统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国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担任地方的行政长官。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许多航线构成的网络,这些网络的连接枢纽则是大陆沿海的各个港口。
发展主要在历史上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秦汉之际开始至1500年为止,这一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区域性交通网络,东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达东南亚、西越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整个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华文明为中心,并且是由中国人主导。这一阶段,中国人的船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第二阶段是从1500年到1840年为止。这一阶段欧洲人通过开辟新航路,最终将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区域性海上航线扩展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并且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相信这段历史中国人都不陌生吧≥﹏≤就不赘述了)。
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两大干线:一是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二是由中国通往东南亚以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
相比陆上丝绸之路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出现晚,但是却后来居上。主要是因为,路上丝绸之路运输工具主要是双峰骆驼,而海上丝绸之路运输工具就是海船了。古代中国海船,大者载重300吨左右,中型可达100多吨,小型有五六吨;一头成年骆驼载重150公斤左右,一支驮队少则几十头骆驼,多则几百头上千头甚至上万。换算下来,一艘小型帆船所载货物大概需要三四十头骆驼运输。总体来说海上运输力更强。其次,对于瓷器这种易碎物品来说,就不可能成为路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货物了。所以海运更显优势。
然后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蜿蜒曲折的线条,如果这个线条上任何一点断了,整个路线就不通了,所以路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性主要取决于沿途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说东汉末期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国家为了防止外部因素干扰内政,常常就封锁玉门关,导致丝绸之路停滞。而海上丝绸之路就不同了,它是一个连通性网络,在木帆船时代,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政权可以阻断整个网络,所以海上丝绸之路连通性更好,无论什么时期,所受外部因素干扰都远小于陆上丝绸之路,因而发展更盛。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1.1.经济的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政治上安定,经济上实行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朝的生产发展和科技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实行残暴的统治,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四年。针对秦朝的弊政,汉初统治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将农桑视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伴随着汉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汉代的纺织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官营、私营纺织业这时皆已颇具规模。在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商业的勃兴。汉王朝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为地区性、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2.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保障
首先,中国在燧人氏时代就已经开始木筏时代,战国时期,以橹桨驱动的楼船为代表,中国战船的性能已逐步赶上和超过了当时的地中海国家;两汉时期引入风力作为船的驱动力,当时的帆船已有桨、橹、锚、舵、帆、水密隔壁等设施,可以在海上远航[1]。其次,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另外,在独木舟时代,航海者们就已经懂得观察日月星斗来确定方向对;此后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将其用于航海。指南针带来的新航线更加快捷方便,贸易成本大大降低,地球突然之间被缩小了。
依靠先进的航海技术,自汉武帝时代起,中国商人就在南中国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帆船从广州或北海出发,最远到达罗马帝国区域,主要运送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品。从技术上来说,明朝初期郑和耀武扬威的航海工
程集中了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最高成就,包括罗盘、计程法、测深器、牵星板、针路和海图等。
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5,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古丝绸之路的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今丝绸之路的的特点及出现的背景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意义众所周知。
首先,从地缘因素来看,古丝绸之路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向西经过玉门关、阳关、帕米尔高原,直至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而“新丝绸之路”则以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基础,在空间上向东、向西、往南、往北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其覆盖和影响到的国家和地区远远超过古丝绸之路。
其次,从功能定位来看,古丝绸之路主要是一条承载东西方商品贸易和文化往来的交通要道,它的兴盛取决于通道的地质状况和安全因素。而“新丝绸之路”除了构筑起地理概念上的桥梁和纽带外,还将整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资源,实现这些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