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 昆虫介绍螳螂的特性是什么 (昆虫记中的螳螂生活特点)

2023-02-28 21:37:19 指南信息 梁佰亿

1、外形特征

螳螂的身体呈流线型,体色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其标志性的特征为前肢上的一排坚硬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大而透亮的复眼突出。

2、分布特点

螳螂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地区的种类最为丰富,而且螳螂具体趋光性,所以在高温炎热的夏季,经常在城市的路灯下看到,此外螳螂具体善鸣好斗的特性。

3、生长特征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年中螳螂需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而且螳螂在若虫期要脱皮七到十一次,经过八到十二龄后进入成虫期。

螳螂的食物

螳螂是只吃素的,不吃荤的,对吃荤的螳螂来说它们是不挑食的,什么样子的昆虫也是喜欢吃的。例如苍蝇、蚊子、蝴蝶、蚂蚱等等。如果在田地里面出现面包虫、蚜虫等等都是会毫不犹豫的去灭掉这些害虫,也常常的会到树林里面去灭掉害虫。

喂过螳螂的人都知道其实螳螂只是吃活的,不吃死的。如果喂给它们死的东西,它们是不会吃的,所以如果想要养螳螂的时候就需要给它们抓一些活的动物。比如说吃苍蝇的时候它们会从头开始吃,吃起来也是非常快的,凡事可以捕捉到的昆虫都会吃。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怎么写?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

螳螂前肢呈镰刀形,长而有力,上有非常锋利的尖刺,捕食时能牢牢抓住猎物。口器强而有力,能轻易咬破并咀嚼猎物。消化系统强力,能够完全吞食消化猎物(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这样的肉食性昆虫属于少数)。

螳螂体型修长,通常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些个体往两侧扩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特别是雌虫,翅膀变小或退化。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跖节通常有5节,末端2爪,有些个体股节和胫节外缘向外延伸。腹部长,呈圆筒形。

昆虫记螳螂的生活特征:

螳螂的食性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猎物。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螳螂具有趋光性,一般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绝大部分种类的螳螂行动较为缓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虫(如蟑螂)能快速行动。但它们拥有保护色,且有着出色的拟物形态,它们能够模仿叶子晃动的姿态前进,慢慢地接近猎物。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一般情况下,螳螂都是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

昆虫记螳螂习性是什么?

昆虫记螳螂习性:螳螂属于渐变态昆虫。若虫经8~9龄发育为成虫,通常一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卵鞘附着于树枝、竹枝、草茎、石块等物体上,不同种的螳螂对附着的物体具有选择性。若虫、成虫均为肉食性。

若虫成活率低,且有自残现象;成虫也具有自残行为,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有“妻食夫”的现象,这一行为引起了昆虫爱好者较大的兴趣,对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常见的几种螳螂,在华北、华东地区均为1年1代,长江以南少数地区1年2代。以卵在卵鞘中越冬。一般5、6月卵孵化。孵化期:雌若虫一般为7-8龄,雄若虫6-7龄,8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10余天开始交配。螳螂成虫一般在9月上中旬开始产卵9月下旬开始死亡。

相关简介:

个别成虫可活到10月底至11月初。人工养殖情况下在饲料充足时,交配和产卵的时间可适当提前。通过环境调控,模拟温湿度、增加光照时间,人为创建自然环境,还可打破其休眠的习性,进行人工反季节养殖。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昆虫记中的螳螂生活特点(昆虫记中螳螂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第1张

《昆虫记》螳螂的特点归纳是什么?

《昆虫记》螳螂的特点归纳:

1、螳螂喜欢生存在气温高阳光充足的地方,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体长55到105毫米,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螳螂具有趋光性。

2、螳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

3、螳螂动作灵敏,捕食时所用时间仅有0.01秒,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

生物学特性:

螳螂属于渐变态昆虫。若虫经8~9龄发育为成虫,通常一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卵鞘附着于树枝、竹枝、草茎、石块等物体上,不同种的螳螂对附着的物体具有选择性。

若虫、成虫均为肉食性。若虫成活率低,且有自残现象;成虫也具有自残行为,尤其是在交配的过程中有“妻食夫”的现象,这一行为引起了昆虫爱好者较大的兴趣,对其解释也是众说纷纭。

昆虫记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征

螳螂是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

外貌: 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

习性: 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3龄前的幼小若虫,如无活虫,很难饲养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块孵化前,应准备活虫饲料,如蚜虫和家蝇等。蚜虫繁殖力极强,且易饲养。可预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阳畦中,种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种上菜缢管蚜,让其繁殖待用。其他饲料昆虫有大蜡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黄粉虫等。

昆虫记里的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螳螂的主要生活习性:

捕食蝗虫,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

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扩展资料

原文:

螳螂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螳螂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螳螂的敌人,死死盯住螳螂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螳螂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螳螂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螳螂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

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螳螂最害怕的时候,螳螂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螳螂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是完全成功了。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的粉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