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是1983年末创作的。
《我和我的祖国》是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黄新国首唱的爱国主义歌曲,于1983年末创作,1984年1月发表于刊物《音乐生活》,李谷一录制的版本流传较广。
2019年6月17日,该曲入选中宣部评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赏析
《我和我的祖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了“我和祖国”息息相连、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而作为歌词,作者运用了两个具象化的比喻:其一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子女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其二是,“我的祖国和我”是大海与浪花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情因,抒发的是母与子眷眷与拳拳之情,后者是情据,感受的是大海与浪花的依托与忧乐之据。
《我和我的祖国》诞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时隔20多年后,该歌曲的词作者张藜在回忆录中对当年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1984年,张藜在北京遇到作曲家秦咏诚,两人商议能否写一首音乐进行旋律从高向下行的曲子。然而,当秦咏诚把曲子写出来以后,张藜却久久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歌词。
一天早晨,张藜推开窗户,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对面的山川映照得如诗如画。联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对照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张藜一下子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由秦咏诚推荐,张藜结识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他的执著、他炙热的歌词打动了李谷一。从这以后,李谷一一连唱了张藜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旋律舒展、优美,与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由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喜欢的一首歌。
歌唱家们评价,这首歌的感染力不在于一种口号般的号召力,而恰好是通过歌咏祖国怀抱的美丽景象和浪花与大海等如诗意象动人心弦。歌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的表白,而是通过河流、高山、炊烟、大海、浪花、清波等诗一样意境,借助一些美好意象表达人们对祖国之爱,既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又将人们的共性激情优美融入,达到思想和艺术性相结合。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那熟悉而激动的旋律响起,心中就涌流着永不改变的一种神圣情怀,这情怀,就是我们和祖国浪花与海般不能分割的血脉之情,骨肉相连。
这首歌曲反映我们中华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的热爱以及对作为祖国母亲的儿女的万分自豪。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象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轻波,心中的歌。
作词过程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上甘岭》之后,导演沙蒙找到乔羽要其为主题曲作词。乔羽当夜登车由南昌赶往上海,由上影厂厂长袁文殊安排车次赶到长春。沙蒙、乔羽会面后,沙蒙便把情况和盘摆给了乔羽:《上甘岭》影片已经拍完,样片也剪出来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全剧组每天的花销巨大,沙蒙要乔羽快速创作,并要求这首歌能够经久不衰。 乔羽在作词时想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写作路子,可又想不出来,而沙蒙几乎每天都到他屋子里来催稿,乔羽也没办法。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长江时的场景,才把歌词写了出来。沙蒙拿着稿子看了半个小时后,询问第一句为何不用万里长江或长江万里,乔羽认为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亲切感。最终沙蒙认可了乔羽的想法。
作曲过程
1956年,电影《上甘岭》导演沙蒙就主题曲《我的祖国》请刘炽作曲。刘炽为了让人们喜爱这首歌,调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们喜欢唱的歌曲,从中选出十首歌曲反复倾听,最后从其中一首《卢沟问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国》开始的半句。刘炽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创作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在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闭门创作。
挑选歌手
为找适合演唱《我的祖国》的歌手,长影请了一批中国大陆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试唱,结果都不太满意。乔羽提出请郭兰英来唱,郭兰英试唱后,在场的人都拍手叫好。歌曲的录音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的,录制完成后的第二天电台便向全中国播放了这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