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丝绸之源史话,一个周村传奇(丝绸之路发源地周村)

2023-02-28 17:56:39 指南信息 梁佰亿

你知道八百里秦川,西安是黄土地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你知道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各个缤纷洋场,连通湖海,丝绸集散行销海外;你知道苏杭比天堂,丝绸柔顺如吴越女子......

可是,你不知道,在山东省淄博市的西部,有一处北临黄河、南依泰山、西临省府济南、东通青岛、烟台沿海的所在,在这里户户司织,家家坐事,丝绸被赋予厚重而典雅的印象,与依依江南相映成趣。千百年走过,在辽阔的齐鲁大地上,这里如历史散落的一颗沧海遗珠,这就是周村。

周村丝绸,莫非是来自七仙女的技艺?

周村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的於陵侯国。这里是远古炎帝时候的爽鸠氏之后,是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史书记载,於陵是中国桑蚕丝绸业重要发源地之一,如果从於陵古城算起,周村丝绸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然而周村丝绸声名鹊起的时间节点,却不免让人有着另一番猜测。

神话传说天仙配中,有个孝子董永为厚葬父亲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便发生在当年的於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周村。七仙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是诸多仙女中最心灵手巧、善于纺织的一个。七仙女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成婚后,用巧手金梭织出了十匹锦绢赎出了董永,虽然最后玉皇大帝震怒,七仙女不得不回归天庭,但她的织布机和纺织的技巧都留在了周村。

董永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年间,董永死后所埋葬的周村城东南方的大埠山上的墓穴,至今仍保持原样。这不免让人揣测周村丝绸逐渐鼎盛与七仙女的神迹大有瓜葛。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就开始形成家庭手工丝织作坊。成语“齐纨鲁缟”和“纨绔子弟”中的纨,指的就是古代周村出产的一种高档丝绸产品。与其说西汉董永的故事是周村丝绸繁盛的开始,不如说神话传说间接反映了当时周村人从事纺织的盛况。

始于丝绸,成于商贸,终于繁华

由丝绸起,周村渐渐有了自己的故事,有了自己的历史。

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也正是在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版图北移,统治者更加重视山东的地理、经济、政治地位,清朝官马大路的修建、多项交通工程的改善、多位皇帝的巡视,使山东的南北交通线在周村路过,周村成了连接济南府、青州府以及泰山、沂蒙山区重要转口。

周村从专精丝绸的小村落,从只有若干店铺的街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和居民,丝绸的力量犹如星星之火,在交通和区位的帮助下,一触即发。烟火鳞次,泉贝充轫,商业繁盛,百货云集,就这样,周村深处内陆却有了各“旱码头”之名,甚至被称为“山东唯一市场”。

观如今周村不难发现,大大小小青砖灰瓦的商铺在三条主干商业街上鳞次栉比,左右林立。在丝绸的带动下,除了各色“祥”字号丝绸铺之外,经营药材生意的“德字号”等诸多商号、金店、票号等也奔着商机聚集于此。

大德通、大德恒、日升昌等闻名全国的山西银号,相继在这里开店经营,在不足五米宽的银子市街上,金光闪闪的大小元宝、叮叮当当的银币铜元吞进吐出,劈里啪啦的算盘声响彻整条大街,可谓“金钱如流水,银子响闹市”,连当年烜赫一时的乔家大院的东家想在此找一处门店也需走街串巷。外国商人蜂拥而至,银子市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如今,走在周村街道上看大大小小商铺的名称,百年老店瑞蚨祥、大染坊拍摄地、古色古香的状元府......仍然可以感受到“东方商都”的昔日风华。

血泪峥嵘,看今朝婀娜身姿,丝路之源再现

也许是周村太享誉内外、太引人瞩目,这份美好和繁华也吊起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就周村列为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重点目标。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商埠的日商达到100多家。

1937年,日军占领周村,将其作为驻军要地、物资储备供应基地和调度转运枢纽。周村民族英雄马耀南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组织民众成立抗日武装与侵略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周村终于又回到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无法想象,千古丝绸商都经历了怎样的枪林弹雨,平日里盛产丝绸这样最柔弱、最娇嫩的商品的周村人怎样拿起镰刀斧头与洋枪利炮斗争。总之,岁月走过,血泪峥嵘,周村再不是那样不经事而单薄。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样庄重而盛大的时刻,再一次出现了周村的身影。开办全国知名商号“瑞蚨祥”、有“东方商人”之称的近代著名商人孟雒川,从周村出发,把这里的丝绸带到全国各地,也让周村诞生的“瑞蚨祥”成为了第一面国旗的制造者。

今日周村,历史已经作古,无论是曾经的荣光还是苦痛。当我漫步在这座百年商埠,吸引我的已经是另一派崭新的景象。旗袍女子穿行于这古镇,如像山涧间的溪流,细细流淌,润物无声。那不必言说的优雅与沉静,是身上周村丝绸赋予她们的磨砺岁月依旧芬芳的气质。笑颜回眸中,依稀可见周村当年的繁华盛景、流年芳华。

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在哪里?

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西安。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淄博丝绸发展成就有哪些?

淄博不单是中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早在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誉为在诸侯各国流通“冠带衣履天下”了。一直到明清时代周村区更成为誉满天下的“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丝绸之乡”。

传承至今,淄博丝绸早就成为山东省丝绸主要生产及出口基地,全国重点丝绸出口生产城市,年产白厂丝1000吨,丝织品2600万米,印染丝织品3300万米,服装120万件,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周村丝绸精选当地上好的春蚕丝和优质国产白丝为主要原料,产品具有花型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组织缜密、手感丰满、富有弹性等特征,目前共有八十余种周村丝绸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其中有乔其纱、花绉缎、和服绸、双层夹心长巾、织锦等一百多个花色。

丝绸产业近些年在市场大潮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市场的考验,周村丝绸瞄准世界先进的丝绸行业产业链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对丝绸产业链条进行了填平补齐提档升级,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剑杆织机,提升了工艺水平。同时企业加快拓展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形成了“线下线上相结合,国内外相补充”的市场营销网络。

当今丝绸产业正在完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在这浴火重生的过程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会成为结构调整的涅槃助力,重新焕发丝绸的惊艳魅力,实现丝绸产业的再度辉煌。

淄博周村丝绸之路历史

传说在远古时候,周村上空飞来一只凤凰,嘴里衔着一个茧子,引导人类学会了用丝绸遮体。凤凰为了看到丝绸技术在当地普及,不惜让自己化为了一座山峰,就是周村的凤凰山,在周村的南郊镇还有一个村子叫凤凰村。

丝绸之路发源地周村(丝绸之路始发地是哪里) 第1张

周村景点有哪些

周村是我国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北方重镇。乾隆曾经御赐为天下第一村,1904年这里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达到繁荣鼎盛时期,成为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有金周村、旱码头、丝绸之乡等美誉。

周村古商城景区是我国4A级国家旅游景区。街区内店铺林立,古迹众多,建筑别具一格,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体现了浑厚的古商业文化。自古这里就是我国长江以北繁荣的贸易中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美食。

来周村的游客,大多都是冲着周村古商城来的,这个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地方还被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城,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古商城中,还有个活着的明清风格古村落—李家疃村。

李家疃村,是周村也是淄博的西大门,距离济南市界咫尺之遥,开车走在309国道上,远远就是能看李家疃村村口新建的牌子。

相对于之前调查过的村落,李家疃村最大特色在于民居建筑的群落性保护的完整性和活态性,目前村东门口已经新建了大门——豹文门。

李家疃的兴盛始于十七世纪,几乎每一面古老的院墙上都有拴马石,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有些街巷干脆直接被命名为酒店胡同、盐店胡同、当铺街等,充分说明历史上该村曾经集中了不少店铺,经常有商人往来于此,并在村里的酒店吃饭、住宿。

谁知道周村的历史

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春秋以来的齐地中心临淄很快衰落,但周村地区的於陵作为一个重要城市,一直到唐代仍然是齐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且当时周村丝绸即溯运长安,远销波斯等国,是北方丝绸之路的源头所在地。至明清时期,周村更以 " 天下第一村 " 和最早的开放商埠而名扬四海,并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城镇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分工明确,商业极其繁荣,号称“天下第一村”、“金周村”、“旱码头”。它一个月的税收额曾与陕西省一年的税收相当。周村旱码头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被称为无水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 于明朝嘉靖年间有“周村店”称谓。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这样描绘:“康熙乙亥间,周村商贾云集,趁墟者,车马辐辏”。 1775年,乾隆南巡时曾来过周村,并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1904年,周村与省府济南、潍县(今潍坊)同时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日进斗金”,“驾乎省垣之上”,成为辐射鲁中、跨江(长江)越河(黄河)的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 周村的史料极为丰富,而我能力有限,只能遴选一部分,通过商业、丝绸、宗教、民俗的文化传统来展示天下第一村昔日的繁荣。 周村的商业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既具有共通性,又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个性。我们先从周村商业文化的兴起说起。《长山县志》中记载,明朝中叶,周村虽只有“居民三百户”,但已具备了一个集镇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 证明周村商业发展早、起点高的主要证据之一,就是清初就形成的以街道命名的专业市场的出现,这在全国十分少见。除综合性经营的大街外,以专业命名的街道有丝市街、绸市街、蚕市街、棉花市街、兰布市街、网子市街、油坊街、油店街、鱼店街、石灰市街、碳市街、小碳市街、杆草市街、箔柴市街、粮食市街、皮货市街、银子市街、大车馆街、水胶场街等等。 最先在周村设立商号的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从现存于区委大门西侧的山陕会馆,可以推断出当年秦晋商人在周村的人数之多,他们大多经营漆器、木器、棉布等,随着业务的扩大,山、陕的钱庄票号也落户周村,在全国钱庄业影响最大的私营钱庄 —— 山西平遥的“日升昌”,在山东的总柜设于济南,而副总裁则直接坐镇周村,由此可见该钱庄在周村流通数额之大和位置的重要。在周村的百余家钱庄票号中,山陕占三分之一,它们大多位于银子市街。现在位于银子市北首的“德庆堂 ”钱庄,是由长山人开设。在由此向南的近三百米的街道两旁,麟次栉比的有六十余家银号,门牢固,窗子小便于保护钱财,是这条街道的建筑特色。 随之而来的,是湖广、吴越及满州、蒙古商人,而影响最大的,是东方商人、从章丘县旧军经由周村发展到全国的孟氏家族。如闻名全国的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瑞生祥、元祥、阜祥、春和祥、泉祥等,经营项目从丝绸、棉布到茶叶、杂货,如锄镰铣镢,炊帚扫帚,煎饼鏊子等无所不有,还有自己独立的钱庄。 特别是开埠之后,又把周村自东门起往东直到太和庄,南至胶济铁路的近 30 万平方米的地方划为外商投资区。德、日、美等多家外企迅速增至一百多家,其后,又有多家外商挤入商贸繁盛的大街等地段,并率先成立了电灯公司、大有面粉厂等。大有面粉厂是德资企业,解放后一直供应济南、北京等地。 周村丝绸,是汉唐以来北方陆、海丝绸之路的源头。 当时周村织造绸缎已蔚然成风。有一首民谣,更确切的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说周村“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处处织绸缎”。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丝市街是生丝交易和绸缎批发的专业市场,较大的丝店有永和丝店、永和金记丝店、同和丝店、恒和丝店、同升丝店、复源丝店、同泰丝店、人和丝店、泰丰丝店等,他们大都有门面、帐房、交易大厅、客房、食堂以及车马停放地“马号” 等。较大的绸缎店有裕茂公绸布店、谦祥和绸缎批发庄,并有裕厚堂丝厂、华成丝厂等工厂、作坊 2500 家左右。周村丝绸在明清后主要销往国内的广东、广西、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新疆、青海、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袁世凯登基的“龙袍”就是由周村织造上贡的。国外则主要销往俄罗斯、蒙古、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一带,少量也销往欧、美。 周村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曾经在周村的毕氏尚书府教书33年,期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周村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最著名的是堪称 " 中华一绝 " 的周村芯子。相传泰安奶奶的娘家是周村,所以每年旧历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迎接大会,杂耍社火,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许多小孩个矮看不见里面的热闹景象,就又哭又喊,有人就把小孩扛在肩头。有心的民间艺人受到启发,就发明了芯子这种形式,使很远的人也能看清楚所表演的内容。从抬芯子的人数来讲,可分为八抬芯子、十六抬芯子;从芯子的扮演形式区分,又有单人芯子、双人芯子、三人芯子和多人芯子多种。如 " 水漫金山 " ,芯子上有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及周边的虾兵蟹将多达九人,由于它们大多取材于吉利的传说或戏剧,因此,就形成了集杂技与戏曲表演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但是,从它一整套模式化展现内容,即一抬芯子要有云彩灯、旗络伞扇、一棚锣鼓、人物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来看,它更是丝绸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丝绸服装展示表演,从中又印证了周村丝绸文化的发达。 周村花灯,也源于周村的丝绸文化,它始于秦汉,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形式多样,小巧玲珑见长,是我国以四川、哈尔滨、中原为区域形成的三大灯系中“中原花灯”的代表,有“中原花灯看山东,山东花灯在周村”之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看到周村花灯奇妙,高兴之余挥毫泼墨,御赐了 " 天下第一村 " 五个大字。周村花灯的奇特之处,在于展示花灯的街道,全部用五色彩绸为幔,将阳光全部遮住,使灯棚内白昼灯光曳如黑夜,增加了观灯的效果。现居台湾的著名学者郑陶庵先生曾于 1930 年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文章 ——《天下第一村观灯》,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周村民俗文化的兴盛,带动了铜响乐器的生产。周村状元新街就有数十家这样的作坊,他们使周村锣鼓名声大振。曾被京剧四大名旦专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所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周村鲁东乐器厂制造的编钟演奏而成。 车子灯,也是周村人创造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他如高跷、龙灯、狮子舞、旱船、花杆等,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西塘村的狮子表演,曾获得华东地区银奖。 土生土长的五音戏,由于五音泰斗邓洪山先生的戏班经常在周村的南下河、同乐戏院演出而逐渐壮大,成为全国百团之一。五音戏《王小赶脚》更是脍炙人口,“听见锣鼓响,饼子贴到门框上”,形象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子弟班,醉心家乡戏的这种心情。源于坐唱洋琴的吕剧,也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周村宗教及其建筑繁杂纷呈,中外、佛、道、儒,相纳相融,极具特色。现存最早的文物资料,是保存在魁星阁古建筑群内的大唐贞观十年古波斯国宗教摩尼教的石刻造像,它也是周村为北方丝绸之路源头的最有力的证据。矗立于银子市街南首的魁星阁,是清道光二年修建的一座用来鼓励人们努力学习的优秀建筑物。仅仅在天后宫庙群这里就有天后宫、肃仪殿、北极阁、玉皇阁、千佛阁、准提庵、三星庙、猴子庙等大小庙宇 30 余座,数百间房屋。天后宫同于澳门的玛祖庙,本是纪念海神的,由于湖广客商的增多,也因为是 " 旱码头 " 的缘固,在周村也建有雄伟的天后宫。肃仪殿则是模仿泰山行宫而造,红墙碧瓦,蔚为壮观,而由于山西商人很多,大大小小关公庙遍布街巷,达百座之多。

发表评论: